金融危机对资产市场的影响比一般的季节性调整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调整的幅度也较大,对实体经济也会有冲击。经济危机并不一定会在眼下爆发,但当前一些亚太国家或地区却已处在危机的阴霾下。
纯粹的市场经济难以避免景气的循环,而如果在其他国发生经济危机前,中国能挤压自身的泡沫,就能抑制市场的过度反应,令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大打折扣。情况就犹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宏观调控一样,当时这些措施减低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前些日子,香港好几位前任和现任的财经官员针对当地亢奋的楼市和国际金融环境等可能产生的风险,向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在香港,楼市仍然畅旺,住宅供应的增加以及利率的上扬都无阻房价上升。一手市场成交火爆,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相似。
除中国外,欧洲和日本央行近来都有调整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
中国楼市近月来已经发生某些变化,入世未深的投资者却仍然认为房价只升不跌。房价与居民收入和租金严重脱节,一些人却仍希望楼市泡沫越吹越大。
一些亚太国家如柬埔寨,近年的房价升幅也惊人。
在中国大陆,经济面并不足以回避经济危机的爆发,政府却能通过规划来避免,或以行政手段来挤压经济泡沫。政府的施政绩效很重要,2015年和2016年“两会”(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年会)前后中国股市和楼市的不合理亢奋正是不适当措施造成的。
这几年来,陆港发债额都在上升,近年更有加快的趋势。例如,香港发债额在2016年就增加了22%,大陆的债券托管存量增幅则为25.54%。
在另一边厢,由于长年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国际上的流动性充裕,热钱很多,甚至比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还要多。
加息周期已经开启,美国股市指数和亚太地区的房价目前却仍处于历史高位。
5月底6月初,香港银行同业市场人民币拆息的大幅波动,以及中资清算银行的举措究竟是单纯的“演习”还是有的放矢的“示威”也耐人寻味。
当市场过度亢奋,香港政府往往会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世界多个经济体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多年,不少国家存在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资产泡沫:美国股市指数大涨;中国大陆、香港以及亚太一些国家的房价也暴涨。
近期,香港股市有几只股票先后被国际沽空机构沽空。沽空机构“转战”香港,除了利益驱使外,可能还涉及它们针对宏观经济的判断。
由于房价高涨等原因,香港住户贷款余额2008年以来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在中国大陆,2016年年末的房贷余额则大概是2008年的六倍多。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局本月会加息,并估计美国此后在年内还会加息一至两次。
市场对美元和美股的期待是基于美国政府规划未来减税和鼓励本土制造业的计划,而这些措施是否能付诸实践以及可能形成的负面效应却是未知的。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市场来说,这就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