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逛起来简直就像走在马六甲鸡场街,少了马六甲名列世界遗产后披上的浓浓商业色彩。普吉岛也致力发展旅游业,但一直都着重于开发各个海滩,市区里的老式情怀被长期忽略,而得以保存得更为完善。

新旧交汇

老式情怀

今天的老街新旧交汇,成排街屋有些已年久失修,原始残旧;有些粉刷一新,还原辉煌时期的光彩面貌;有些则改头换面,变身潮味十足的个性小铺。

我一直都以为娘惹风情独属于新马地区,来到普吉老镇才知道原来这里也有土生华人。19世纪欧洲采矿大亨到这里开采锡矿,吸引大批福建人南下当矿工,久居以后与当地泰裔通婚,出现了许多峇峇娘惹。又因为地理上与马来西亚非常接近,生活饮食习惯也受到一些马来人与印度人的影响,风土民情与泰国其他地区很不一样。

游客来到普吉岛,都会选择以其中一个海滩为据点,租船出海或在海边进行各种水上活动,嬉水弄潮。由于沙滩距离市区都比较远,一般也没想到进城看看。

老气横秋的中药店、佛具店、印刷馆、老商行、布店、金店、会馆等等,夹杂着时尚新颖的咖啡馆、甜品屋、服饰店、旅游商店。老旧残破的角落,突然出现大幅缤纷亮眼的现代壁画,形成趣味的对比。

普吉镇是普吉岛的市区,2004年正式升格为普吉市,市中心里的老镇部分历史悠久,也是最具魅力的街区。老镇本身范围不大,包含了塔朗路(Talang Road)、攀牙路(Phang-nga Road)、甲米路(Krabi Road)等几条重要街道,街上保留了许多老式豪宅,以及新马一带常见的双层旧店屋。

今天的老镇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殖民风情的老建筑,独栋的老式豪宅都是当年矿业富商的府邸(也称为“红毛楼”),街上成排带有五角基的窄长型旧式店屋,结合了住家与商店用途,完全就是熟悉的海峡华人建筑。只不过这里不称为海峡华人,因为普吉岛不属于海峡殖民地或马六甲海峡。当地人把这类建筑称为中葡风格(Sino-Portuguese),但灵感来源不是葡萄牙,而是来自马六甲。20世纪初锡矿开采的巅峰时期,锡矿大亨从槟城带来建筑师、木工、技工、建筑材料等等建造豪华宅院,这也是为什么普吉岛从未被殖民,却拥有许多殖民风情的建筑。

历史上,普吉岛是印度与中国海员停靠躲避风浪的中转站。虽然属于泰国,但距离槟城比距离曼谷更近。曼谷华人以潮州人居多,普吉岛华人说的是福建话,而且口音与槟城福建话相似。百年前的普吉岛与槟城关系密切,早期的福建人从水路南下,当中不少是先来到普吉岛,再由此前往槟城或印尼棉兰。

镇上的元春堂是普吉岛最古老的草药店,如今还在售卖着各种药材药品;当年的合隆发银号如今挂上餐厅的招牌,保留了的原本的格局与装潢。一路走下去还有新永利杂货店、顺风医务、会商有限公司……

近几年来怀旧复古蔚然成风,不少潮男潮女喜欢以残旧角落为背景摆款照相、发布上网,老街区渐渐引起注意,吸引个性小铺、特色小馆、背包客旅舍等等纷纷入驻。

实际上,海天一色的蔚蓝看腻了,不妨腾出一两天时间,到市区里走走。吃喝购物,当然巴东海滩也能找到。但普吉市区远远不只这些。尤其是市中心里的老镇(Phuket Old Town)街区,具有浓浓的峇峇娘惹风情,与槟城的乔治市非常相似,走在老街上仿佛穿越时空,很有味道。

普吉岛市中心里的老镇街区,具有浓浓的峇峇娘惹风情,与槟城的乔治市非常相似,走在老街上仿佛穿越时空,很有味道。

走在老镇中心的塔朗路上,两旁夹道的成排店屋都是典型的南洋街屋。中式匾额与灯笼搭配着西式雕花窗户,拱形廊道下铺设着娘惹风情的地砖与花饰,老旧的店面招牌中文与泰文并列。不同风格与血缘的混搭,碰撞出别样魅力。每一扇门窗、每一户店面背后仿佛都承载着一个有血有泪的家族故事,整条街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泰国华人下南洋的历史篇章。

到普吉岛就是为了去海边!普吉岛的热带岛屿风光名气太响,以至于让大批大批到访游客,把海滩以外的生活面貌、风土人情完全忽略。

塔朗路92号的Coffs & Burgh,门口摆着古早味的糖果与传统糕饼,一尝无比亲切,正是我们熟悉的碰饼与贡糖。推门而入是咖啡馆,保留了传统老店屋格局,斑驳的墙面露出里层的红砖,墙上挂着当地题材的画作,狭长形店面的中庭引入天然光线,旁边的木楼梯通往楼上的空间。往内窥探,后面的起居空间还有一口井,井边是灶头,门上还写着“平安”二字,墙上挂着主人家的黑白旧照片。如此熟悉的场景恍如旧日新加坡,耳边却传来店员轻声细语的泰语招呼。走累了坐下来喝杯咖啡,聆听整个空间诉说曾经的繁华故事,感受岁月的沉淀与时光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