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亚细安加三(APT countries)个别国家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历,同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阶段息息相关。
创新型的新时代中小企业将日益成为新经济的主流。这样的发展将先出现在较发达的亚细安加三国家。这些企业将领导第四次工业革命。
通过法定机构如标新局,政府推出众多计划和政策,来加速中小企业的转型,让它们成为更有生产力、更国际化和更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一个有利于起步公司的生态系统逐渐成型,具备企业精神的人要开创创新型的新公司,也可享有许多财政奖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一直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上的援助,新推出的“中小企业数码化计划”(SME Go Digital)和“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计划”(SME Working Capital Loan),也让新时代的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多帮助。
中小企业和东亚的发展
工业革命初期,许多中小企业因为先天的劣势而面对重重困难。相对于享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它们不是过于落后,就是规模太小,不能好好利用新科技。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中小企业皆以失败收场。
在较发达东亚经济体,中小企业继续善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来取得增长,成为制造业的支柱。它们必须具备肯拼敢闯精神和高度适应能力。同时,许多原有的大企业因为不能适当变化,或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而没落,甚至走向灭亡,成为工业“恐龙”。
韩国的情况也类似。其出口以中小企业的轻工业产品为主。后来,一些中小企业也成功发展成今天的财阀如三星、现代和LG。
为了继续生存,世界各地的中小企业都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自身在经济里的“专长角色”(niche role)。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如德国和日本,它们的中小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提升,成为出口导向、活力十足的公司,或相关大企业供应链的一部分。
中小企业对东亚的发展至关重要。工业化前,“小企业”指的一般是乡村的传统手工业或“家庭工业”。随着国家开始走向工业化,许多中小企业也在城市里出现,一些更是快速发展,成为大型甚至跨国企业。
人力资源是新时代中小企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2017年财政预算案也为培育未来中小企业领导者的个别计划提供资金,如“技能创前程领袖培育计划”(SkillsFuture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itiative)、“技能创前程中小企业指导计划”(SkillsFuture SME Mentors)。
工业化起飞后,在制造业进行提升和重组期间,许多科技密集型中小企业纷纷从政府提供的慷慨援助计划中受惠。近年,随着政府大力推动制造业向知识型和创新活动转型,更多新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今天,新加坡有约13万家中小企业,包括一些高度创新、知识密集型的生物科技公司和众多以服务为主的企业。中小企业雇用的员工,估计约占新加坡劳动力的70%。
未来,当生产过程日益机器人化、数码化和应用更多人工智能时,以规模、员工人数、市值或营业额来定义中小企业的传统概念,将慢慢失去其意义。中小企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将不同以往,尤其是在减贫和收入分配上。
赶上新经济
台湾的出口制造业也主要由中小企业带动。比如台湾的宏碁(ACER Computer)以生产电脑周边部件开始,慢慢发展成举世闻名的膝上型电脑制造商。
总之,许多东亚中小企业的确是充满活力。它们多数效率高又有竞争力,而且是出口导向的。它们基本上根据市场力量运作(韩国的财阀除外),没有得到什么政府津贴。在这些东亚经济体的工业化起飞阶段,它们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发达东亚经济体,增长目前主要由国内消费的增加驱动。服务业快速扩展,制造业却相对萎缩。事实上,香港、韩国和新加坡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以服务为主的。对一些非常高科技或高度创新的企业来说,要划定它们的核心业务属于“服务业”或“制造业”已经变得很困难。以一些生物科技中小企业为例,它们在同一屋檐下进行研发和生产活动。因此,“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这趋势将持续下去。
相比之下,中国(印度也是)在工业化的早期,依赖的主要是政府项目或由政府主导,以国营企业领头的工业化:比如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至1957年)和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年至1956年)。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东亚研究所教授和学术顾问
此外,在亚细安里,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也很不同。在发展较快的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工业化是由海外的跨国企业带头(政府积极鼓励)。许多本土的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因为它们的生产对象基本上是国内市场。
至于发展较慢的国家如柬埔寨或老挝,中小企业一般缺乏经济效率,科技上也落后。不过,这些企业却为国人提供了就业,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
以新加坡来说,我们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既和台湾或韩国不一样,也和其他亚细安经济体不尽相同。不过,新加坡为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大力促进其中小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努力,却可以让其他东亚经济体借镜。
1965年独立前,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转口贸易,即进口和再出口。但这样的经济活动已经停滞不前了,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政府必须积极推动工业化,促进来自海外的直接投资,以应对双位数的失业率。
因此,政府吸引许多跨国公司来新加坡设立劳动力密集的工厂,生产供出口的产品。此外,政联公司也在各经济领域设立新的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新加坡的第一波工业化是由跨国公司和政联公司带头。许多中小企业则继续专注于其传统本地市场。
在东亚,特别是香港、台湾和韩国,中小企业在工业化起步时处于前线。私人企业家设立了众多中小企业,生产出口到西方的各种消费品。以香港来说,中小企业是其工业化的支柱。香港最有名的亿万富豪李嘉诚,在1950年代以塑胶花厂起家。
今天,局势完全改观了。现代科技的进步和规模的关系不再那么直接。也就是说,较小的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尤其是那些肯拼敢闯和创新导向型公司。现在,“小即是美”。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适应力。事实上,大多数的新“起步公司”一开始规模非常小,但慢慢茁壮成长。许多高科技型的现代中小企业就是例子。
什么是中小企业?一般上,这得看它们的员工人数、市值或年营业额。不同国家采用不同标准。为了计算公司税,一些发达国家以年营业额来划分。但划分的标准也是为了决定哪些公司可以获得政府津贴与资助。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小企业占全球企业总数的95%,提供的就业岗位和总产值分别占全球60%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