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就业的毕业生比率占12.5%,高于前年的7.3%。当中,2.9%已找到工作但待开工,或将创业。
2024年就业增长放缓,同年理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年比下滑5.2个百分点至87.5%,回落到四年前冠病疫情刚暴发时的水平。不过,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起薪中位数增加100元,达2900元。
通过实习等机会拓展人脉和经验 理工院学生毕业前找到工作
理工院毕业生起薪增加
对科技深感兴趣的蔡禛耘(20岁)就读南洋理工学院时,参加一项跨理工学院的“科技女生会” (Girls in Tech),从中拓展人脉,获得实习机会。去年毕业后,她加入实习公司担任科技保安顾问,同时半工半读,进修大学课程。
此外,新加坡在重点发展高价值产业,如人工智能、数码经济和绿色能源等领域。部分年轻人的技能暂无法满足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人文社科类、卫生科学以及信息与数码科技领域的起薪较高,这反映这些领域对人才的高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多数科系的理工院毕业生,起薪都有所增加。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毕业生的月薪最高,中位数达3038元,高于前年的2913元。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课程包括社会工作、学前教育、心理学、体育管理、中文类课程等。
蔡禛耘受访时说,庆幸能通过“科技女生会”这个兴趣小组,获得不少学习机会。兴趣小组主办挑战赛、工作坊和讲座等活动,让修读资讯通信科技类课程的女生接触业界的职业发展选项。她就是通过其中一项活动,认识现雇主——科技服务公司恩士迅(NCS)的实习计划。
受冠病疫情冲击,理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曾在2020年下滑3.3个百分点至87.4%,隔年则回升至92.2%。2022年,就业率也保持在约92%的水平,并在2023年略升至92.7%。
新加坡理工学院院长兼总裁苏卫华代各学院发言时说,随着工作环境改变,理工院积极协助学生掌握所需技能来应对未来职场需要。这包括加强与企业的协作,为学生提供实战经验、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并改进职业辅导和支援。
去年,五所理工学院有1万零45名毕业生,其中7614人参加这项就业调查,反映截至去年10月1日的就业情况。这组毕业生中约50%已就业,另有48.9%说正在或准备升学,未积极找工。另外,2021年毕业后服役的8939名男生中,有5290人参与调查。当中,36.5%已就业,另有约63%正在或准备升学。
她在理工院修读网络安全和数码取证课程,在一年的实习期内,接触网安不同环节的工作,包括网安漏洞测试、风险评估等,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毕业前,她获得实习公司的工作邀约。公司赞助的工读计划也让她能继续学习,进修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技术学士学位课程。
起薪第二高的是信息与数码科技系以及卫生科学系,月薪中位数皆为3000元。
延伸阅读
他说,尽管就业率减少,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许多理工院毕业生重视技能提升,这对他们日后的就业前景有所帮助,尤其在经济好转后。“起薪增加也反映雇主愿意以更高的酬劳吸引人才,肯定理工毕业生的能力。当然,薪资增长也可能同经济调整有关,例如通货膨胀,或同行对人才的竞争压力。”他建议理工院生通过持续学习、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就业发展机会。
她建议学生在求学时多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等趋势。“这可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用技能的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获得雇主的青睐。”
人力资源公司仁立国际执行董事梁昌国博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因战乱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因素,对许多企业来说,2024年充满挑战。商界对未来展望较不乐观,就业增长放缓,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鉴于此,更多毕业生也可能暂缓踏入职场,选择继续升学。去年毕业的学生中就有48.9%准备或已开始进修。
她说:“我毕业时,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市场不乏科技毕业生,包括大学生。我认为,理工院的教育和实习体验让我有更多机会突出能力。”
不过,意识到科技业人才济济,她决定把握公司提供的工读计划。蔡禛耘说:“同时兼顾工作和课业不容易,但我相信有了实战经验和大学文凭,职业发展的道路会更宽广。”
本地五所理工学院星期一(1月13日)联合公布的2024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87.5%毕业生在毕业或完成全职国民服役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其中54.6%从事全职工作,这也比2023年的59.8%来得低。
从事兼职或临时工的毕业生占27%。文告指出,与往年的趋势相同,有一大部分从事兼职或临时工的毕业生,是自愿选择这类工作,约半数准备进修或正在进修。
根据2024年第三季劳动力市场报告,劳动力需求有所放缓,职位空缺从2024年6月的8万1200个降至9月的6万3400个,失业率维持在1.9%的低水平。完整的《2024年劳动力报告》将在这个月较迟时公布。
与前年相比,理工学院毕业生去年的就业率下滑5.2个百分点至87.5%,起薪中位数则增加100元,达2900元。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策略与政策系讲师徐乐博士针对调查结果说,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使部分企业在投资和扩张方面更加谨慎,从而对就业机会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