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宁说,昆虫或植物蛋白等未来食品,不是人类传统主粮。未来若考虑当成可持续的替代营养来源,就必须全面调研,如长期食用、不同族群特有反应等。
陈维宁说,整个系统完全不涉及动物,大大减少评估食品风险的时间,从原有的两三年缩减至三四个月,间接节省评估费用,对比一般需数百万元的动物评估和检测,预计新系统的费用不到一成。
中心总监陈维宁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目前的食品风险评估工作分散由私营检测中心、实验室、大专学府等承办,没有一站式平台提供综合服务。特别是针对尚未问世的新食品,也没有整合的统一风险识别和评估框架。
由于评估食品安全风险采用NAMs时,必须与国家食品管制机构紧密合作,未来食品中心(FRESH) 正在与新加坡食品局协调建立基础,相互推动这方面的努力。
新系统(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简称NAMs)先利用大数据筛选和评估食品的潜在风险,接着采用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物检测仪测试过敏原,最后再以器官芯片来检测毒性。
最先检测的对象会是昆虫蛋白、培植肉、植物蛋白等未来食品,之后考虑推广到保健产品等其他领域。
不过,新食品要让人类食用,最终步骤还是得在动物身上进行安全测试。“NAMs毕竟是仿照系统,不是活体系统。但是,它能利用先进仪器和大数据,先筛选哪些潜在风险,缩小范围,限定几个,最后才在动物身上试用。相对来说,省时省钱,而且更符合保护动物的条件。”
世卫有意参考新系统 更统一评估食品风险
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有意把NAMs用作全球标准化食品监管框架的参考模式之一,以便更统一地评估食品风险。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的项目之一。
当局原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批准昆虫食品在本地面市,但因敲定面市和监管细节需时较长,计划比预期时间迟了约一年落实。
中心因此装置生物检测仪,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的五个阶段,利用已知的食品风险大数据,分析食品经过不同消化阶段时相互作用产生的产物是否含过敏原,包括不同族群特有的过敏性质。之后再把产物放在以原代细胞制成的芯片上,检测是否有毒性。
我国未来食品安全中心将在2025年中旬,推出新的综合性食品风险评估和营养价值测试系统,大量减少依赖动物来评估和检测食品风险,既能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又可节省成本。
2024年7月,食品局宣布本地可进口、制造和出售16种昆虫,包括蟋蟀、蚕蛹、蚱蜢等,公众可在市面上吃到买到。不在清单上的昆虫食品,须另外进行评估。
延伸阅读
未来食品安全中心目前附属在南大,参与机构有新加坡食品局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陈维宁也是南大食品科学与技术项目主任。
类似风险评估系统,多年前已用来评估环境污染物和化妆品带来的风险。陈维宁说,扩大到未来食品领域,除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也借助近几十年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能制造出更精密的器官芯片和技术。
陈维宁说,标准化和系统化的食品风险评估,也为日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未来食品全球监管框架提供有利基准参考,南大和世卫已就此合作进行讨论。此外,新系统能检测营养价值,便于消费者了解非传统的替代食品。
昆虫食品会是未来食品安全中心新系统的研究对象之一,以了解昆虫食品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会否引发过敏反应,以及它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