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嗜毒问题持续引起关注

诈骗团伙越来越猖獗,无孔不入,行骗手法推陈出新,还紧扣时事干案,让人防不胜防。过去这一年,骗子一再利用社会热点事件例如洗钱案等行骗,也看准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冒充政府官员诱导受害者奉上血汗钱。除了警方执法,打击罪案其实可以从个人做起,加强防范意识,积极举报,拒绝任何“赚快钱”的好康,避免自己成为钱骡,沦为诈骗团伙同伙。

犯罪团伙以赚快钱为噱头,吸引不少青少年交出银行户头等,间接成为犯罪团伙。当局也会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宣导,避免他们沦为钱骡或犯罪分子的同伙。

在30亿元洗钱案中,被定罪的10名被告刑满后都被驱逐和禁止入境新加坡。另外17名已离开新加坡的涉案外国人当中,有15人同意交出总值约18亿5000万元的资产,另两人名下总值1亿4490万元的资产则继续被扣押或被禁处置。

反诈骗中心反诈骗调查组组长黄宝莹副警监和罗茜要再次提醒公众,若有疑虑或收到可疑信息,应立即停止与对方交谈或回应,拨打反诈热线“1799”求助。

骗子紧扣时事 利用热点事件行骗

罗茜指出,骗子充分利用国人对政府机构的高度信任,冒充包括警方在内的政府官员行骗。

两人起初只是简单问候,话题谈开后,张女士提起想到澳大利亚买房子的投资意愿,对方于是打蛇随棍上,开始介绍投资好康,介绍她到线上交易平台投资虚拟货币。

她们说,骗子紧扣时事,利用热点事件进行诈骗,例如30亿元洗钱案发生后,骗子便一直以涉及洗钱为由,试图糊弄和诱骗受害者。

事情虽然已经过了八个月,但不愿具名的张女士至今仍感到愧疚,除了丈夫和儿子,她从不对外人提起这件事,唯独这次破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

内政部宣布,接下来把5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定为“毒品受害者纪念日”,用来纪念因毒品和嗜毒受到伤害的无辜者,提醒民众关注毒品的危害。

在微信上收到“朋友”信息,两人从一开始的简单问候,到之后分享想要进行投资,一切看似平常的聊天,最终却把62岁的张姓文员诱入投资骗局,导致她损失近8万元。

于是,她把经过告诉儿子和丈夫,两人得知后阻止她继续付钱,警方的调查官不久也来电提醒,她才惊觉自己上当。

青少年的嗜毒问题还是持续引起关注。今年2月,中央肃毒局在行动中逮捕一名14岁少女和她的两名13岁少女朋友,三人事后承认曾一同滥用毒品,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去年成立的跨部门防止青少年嗜毒委员会,将继续加大宣导,以打击这个现象。

“以投资骗局来说,骗子一般紧扣受害人要为‘将来做打算’的心理,诱导受害人出钱投资。求职骗局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求职者,还包括那些想快速赚取额外收入的群体。”

警方反诈骗公共教育办事处助理局长(公共教育计划)罗茜·麦金太尔警监告诉《联合早报》,张女士陷入的投资诈骗,连同求职和冒充政府官员骗案,是今年最常见的三大诈骗类型。

警方过后帮张女士追回超过5万9000元,但她最终还是损失将近8万元。“这笔钱是我退休金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定期存款,我提前把钱提出,也损失了一些利息。”

张女士最初存入4000元试水温,经过一番简单操作便赚了几百元,她因此卸下心防,再次存入7万5000元。几天后,她就被告知户头有问题,要缴付5万9000元的罚款才能“解锁”,她当时照做,过后发现还是不能解锁,才开始怀疑有问题。

延伸阅读

公众若不确定是否遇到诈骗或存有疑问,可拨打反诈热线“1799”查询。(邝启聪摄)

冒充政府官员骗局近来越来越猖獗。今年首10个月,警方接获至少1100起冒充政府官员的相关报案,损失额达1亿200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80起相关报案和约6700万元损失相比近翻倍增长。

张女士于今年3月在聊天应用微信收到一名“友人”发来的信息,她误信对方是早前认识的外籍朋友,于是与对方聊了起来,并按对方要求把对话转移到另一聊天应用Whatsapp。

电子烟问题也持续令人关注,以学生为例,去年因电子烟相关罪行被转介到卫生科学局的学生就有955人,比前年的800人增加近两成,而持有或使用电子烟被捉的人数持续上升。卫生部、卫生科学局和其他机构将继续合作,提高执法力度以打击电子烟问题。

为更好地打击诈骗,贪污、贩毒和其他严重犯罪(没收利益)(修正)法令和滥用电脑(修正)法令于2024年2月8日生效,让当局加强取缔滥用银行和Singpass户头的行为,打击钱骡活动。截至11月1日,已有至少114人因相关罪行被控。

骗子诱导受害人投资 紧扣为“将来做打算”心理

警方指出,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犯罪,公众都应尽一分责任,相互提醒和向当局举报,同心协力打击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