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家长应对青春期孩子问题时,有哪些常见误区?帮助孩子应对挑战,可采取哪些有效方式?
蓁:青春期孩子需要安全感、被理解和自由表达情感而不被批判。父母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应给予支持,提供安全和包容的环境,并尊重个性,这有助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被重视。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关键。通过定期交流,尊重隐私,关注非语言信号,以及冷静回应分歧,父母可以更好地维持信任。分享个人经历也能让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
玲:定期沟通很重要。我每周会和女儿聊聊她的生活和压力。倾听时,我避免批判或急于给建议,通过陪伴和关注建立信任。压力大时,我们会一起吃蛋糕喝咖啡,享受特别的“母女时光”。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倾听。
玲:转校是一大挑战。女儿芮萱转校时无法适应新环境,交不到朋友,让她很沮丧。再来是孩子们在学业上所面对的压力,尽管我们作父母的总告诉孩子尽力就好,成绩并不能决定他们的价值,但孩子曾告诉我,老师会在课堂上展示优秀同学的成绩,这会让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差得很远”而难过。社媒带来的压力和比较,往往让孩子产生误解,以为如果跟不上最新时尚潮流,或点赞不够多,就显得不够优秀,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问:孩子从童年到青春期有什么变化?
还有些家长喜欢用自己的经历和孩子的处境作比较,说“我那时候更难”,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轻视,沟通也会因此受阻。
问:家长如何通过自身行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如何应对压力,孩子会看在眼里。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学会以健康的方式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多觉察自我情绪,确保有足够休息,多关注健康,并建立良好友谊。当我们营造安全的情感环境并以身作则时,孩子会明白,无论学校压力多大,家永远是最温暖的依靠。
问:芮萱可否分享自己如何走过青春期?给青少年什么建议?
问:家长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
恩:创作灵感源于现代青少年所面对的压力、焦虑与竞争。我从自己孩子身上也学到倾听与理解的重要性。这部舞台剧真实反映孩子们在青春期面临的各种情感挣扎,如友谊的变化和自我怀疑。这种共鸣不仅对孩子有帮助,也为父母提供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该剧让孩子看到自己并理解他们并不孤单。
问: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主持:叶晓虹
张芮萱(20岁,简称“萱”) 李薇玲的大女儿。就读南大国立教育学院(NTU-NIE)二年级,主修生物学和教育学。
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压力尤其大。本地艺术组织佳伟艺术不久前通过舞台剧探讨青少年所面对的挑战。该组织执行董事及一对母女观众分享她们对青春期的看法,新加坡儿童会副总监也教导家长如何应对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变化。
李薇玲(48岁,简称“玲”) 顾问公司总监兼高管领导教练,育有两个孩子;女儿20岁,儿子18岁。
本地非营利艺术组织佳伟艺术(Gateway Arts)最近通过舞台剧“12 Going On 13”,反映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及面临的挑战,不仅引起观众共鸣,还为家长提供新视角,助他们更理解自己的孩子。
玲:我更了解孩子在学业和家庭中经历的情感起伏,以及他们可能缺乏应对能力。我们的父母也没学过情绪管理,当压力与处理能力不足相碰时,孩子很容易感到不堪重负。多希望孩子当时12、13岁时有这部剧让我提前学习!青春期的情感波动超出我的想象。我特别喜欢剧后对话中对“情感气候”(emotional climate)的探讨,它让我更清楚孩子是在茁壮成长、平衡应对,还是陷入挣扎,并启发我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
连线嘉宾:
蓁:家长在应对青春期孩子问题时,常犯的一些错误包括试图控制孩子情绪。过度控制可能让孩子变得退缩或更叛逆。父母应该学会认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去“消灭”他们的情绪。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误解孩子行为的变化,例如把他们的情绪波动或变得内向直接归结为叛逆。其实,这些行为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孩子感到压力大或焦虑。如果家长过度反应或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会觉得自己被误解,这对亲子关系伤害很大。
恩:大儿子青春期时不愿表达情感,让我很担心。我后来明白这是他的应对方式,他需要更多个人空间,我也学会用心与孩子交流以理解他们。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是:孩子不需要一个固定“剧本”,他们需要的是指引,帮助他们探索自我。
萱:12岁时,我在一所竞争激烈的小学就读,因成绩不如同学而感到自己低于平均水平,对学习失去兴趣。进入压力较小的中学后,我逐渐发现自己的潜力,学习动力也慢慢恢复。后来我意识到,缺乏学习动力常源于自卑,这可能来自学校环境、同伴的比较或父母的期望。那段时间,妈妈每天关心我的状态。如果我愿意聊,她会耐心倾听;如果不想聊,她会给我时间消化情绪。她不断提醒我,适应阶段的困难是正常的,并不过于强调成绩,让我在新环境中减少压力,逐渐找回自信。 小学表现并不能决定人生未来,没必要过度焦虑。孩子需要肯定、爱与支持,而不是被分数定义。避免以贬低方式评价孩子,或以激发逆反心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家长也不应过度安排补习班。适当地让孩子在困难中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孩子成长。
萱:适应变化和新环境对我来说挺难的。我总是把想法憋在心里,结果搞得自己压力很大。主人公Shan曾有双象征成长的鞋子,每边都有一颗黄色的星星,朋友们因此给她取了一个外号“星星女孩”,当她失去那双鞋后就特别迷茫。其实我也一样,以前我把成绩当成自己的身份,一旦“失去”它就不知所措。
开场白:青春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这段从童年迈向成年的过渡期,一般在10至19岁之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青少年在该阶段像按下“加速键”,不仅身体快速成长,心理也逐渐迈向独立,情感世界愈发复杂。这种变化渗透各层面:从思维到面对复杂社交关系的探索,再到与外界互动的调整。对许多父母来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本难懂的“密码书”,如何打开孩子的内心,与他们真正有效沟通,成了一项既挑战耐性又需要智慧的课题。
恩:没错,男生可能会觉得需要变得强壮或运动能力突出,女生则可能更在意外貌或追求完美。作为父母,我们须关注这方面的压力,帮孩子建立自信。
问:舞台剧哪部分让你有所共鸣?
问:是什么启发保恩创作舞台剧“12 Going On 13”?
蓁:从童年到青春期,孩子会经历很多变化,包括身体、社交和心理上的调整。身体上,他们快速长高,荷尔蒙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发育会影响自信心。社交上,同伴关系的变化和复杂的朋友圈让他们感到压力,特别是须要同时应对网络和现实中的社交场景。心理上,他们在探索自己和寻求独立时,变得更敏感,也更容易因为批评而自我怀疑。在新加坡,学业压力和社媒的影响会让这些问题更严重,加重他们对融入群体和达标的焦虑感。
问:你在青春期时最希望知道什么?
恩:当然有!每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教养方式。儿子性格随和,女儿则情感丰富,个性坦率。与其要求她服从,我更注重她如何表达想法。我下来会给女儿自由空间说出想法,不试图塑造她。
另,过度保护是个问题。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遇到问题,就急着介入帮他们解决。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可能妨碍孩子培养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相反,允许孩子面对一些挑战,同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玲:作为父母,我们想避免孩子犯错,但有时唯有放手,他们才能成长。我学会分享想法但不强加,告诉孩子支持随时在,然后观察。当察觉失衡时,我会适时关心,提供援助。
蓁:顺利度过的关键在于培养韧性,这是一种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成长的能力。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重视,他们更能适应学业、社交或生活中的挑战。要培养抗压能力,可通过教他们解决问题、鼓励反思,以及提供安全的表达空间。同时,一个由家人、朋友和可信赖成年人组成的支持网络,也能帮助孩子以更健康的方式应对困难。
问:戏剧在向年轻观众传递信息方面有何独特力量?
问:薇玲和女儿一起观看这部剧有何收获?
问:青春期孩子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恩: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提供一个安全空间,让观众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共鸣,也让父母通过孩子的视角更了解他们。我们希望观众带家人一起观看后,能开启心理健康的讨论,让情感沟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这能启发家庭找到新的对话方式,我们的目标就达成了。
邝保恩(43岁,简称“恩”) 佳伟艺术(Gateway Arts)执行董事,育有两个孩子;儿子21岁,女儿8岁。
钱姸蓁(39岁,简称“蓁”) 新加坡儿童会副总监兼心理健康服务主管。从事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工作超过10年。
问:保恩曾陪伴21岁长子度过青春期,这对你陪伴8岁女儿迎接青春期有何帮助?
萱:希望当时有人告诉我——挣扎是正常的,哪怕说不清感受,也要试着倾诉,这会帮你理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