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白宫抢位战 中方等接招

美国总统大选进入冲刺,特朗普和拜登,前者活脱脱是个商人,后者强调价值观;一个飘忽不定、不按常理出牌,一个传统稳健、略显呆板,谁入主白宫会让中南海松口气?已经开始投票的大选将如何影响摇摇欲坠的中美关系?

拜登当选或“更难缠”

北京国子监附近的一家私人书店外,店主高调地把一张发黄的海报摆在显眼位置,张扬这家书店的独特性。海报上印着美国民主党候选人拜登拜访书店的照片,时间定格在2013年12月5日。

前一天,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长达四个半小时会谈。

那趟中国之旅是拜登在两年多内二度访华。此前,他也在2011年8月访华五天,由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接待,并在后者陪同下访问四川。

拜登在奥巴马时代在对华关系上扮演特殊角色。他与中国领导人建立私交,在中国人心中树立友善形象,也曾自称是中国领导人的朋友。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拜登不再以“中国的朋友”自居。

面对美国国内普遍的反华情绪和竞争对手特朗普的猛烈攻击,被贴上“北京拜登”政治标签的他,对中国的言论和态度明显逆转,努力摆脱对手指他对中国“软趴趴”的形象。

今年2月民主党辩论中,拜登严词批判昔日与他对话的中国领导人,抨击北京在新疆的政策。

8月底,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布施政纲领,采取几乎比共和党更强硬的对华立场,批评中国在人权、经济、安全等议题上的侵害行为,其中亚太地区章节重点强调,遏制中国符合美国及其地区盟友的利益。

强力反华是否仅是拜登在竞选政治压力下摆出的姿态?目前在民调上有明显优势的他如果入主白宫,对中国来说,会不会比特朗普更难缠?

相较于行事乖张、飘忽不定的特朗普,拥有超过40年从政经验的拜登属于华盛顿的建制派。外界普遍预计,一旦他顺利进入白宫,美国将大概率回归传统外交路线。这意味美国对华政策将更稳定和可预测,降低中美战略误判的风险。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受访时向《联合早报》指出,拜登相信会采取更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也不像特朗普那样因疫情对中国存有报复情绪,两者比起来,“至少拜登不会比特朗普更疯狂”。

与特朗普反全球化、主张单边主义不同,拜登预计将重新带领美国回到多边机制,在全球舞台扮演领导各项国际事务的角色。这可能为当前几乎“零沟通”的中美两国,创造难得的对话环境,有利于缓和中美关系。

气候变化等课题愿意合作 拜登或在人权上施压中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学院美国外交政策教授史蒂文森(Charles Stevenson)受访时预测,在气候变化和朝鲜问题等重大外交和安全课题上,拜登政府可能寻求与中国合作。

然而,这绝不表示拜登的当选会让中南海松口气。

朱锋不讳言:“中美关系的基本架构和原来奥巴马时代相比,已发生重大改变,拜登上台也不可能完全把特朗普建立的对华政策对抗架构完全废除。”

更关键的是,在对抗中国基本成为美国社会共识的政治气候下,拜登如要树立总统形象、在白宫顺利执政,对华政策大概会是“相同的诊断,不同的药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受访时说:“中美关系那么坏,很难设想会有一个(对华)好得多的民主党。”

有观点甚至认为,拜登有可能比特朗普更难缠,他可能以捍卫民主价值观为抓手,以此孤立北京。

长期观察国际关系的新加坡前外交官比拉哈里早前在一个网络讲座上指出,每一任美国总统都必须展示自己能让世界焕然一新,拜登很可能选择在人权问题上把自己与特朗普区分开来。

特朗普很少对人权问题表态,甚至私下向中国领导人表示支持北京采取的新疆政策。拜登则不同,他在担任副总统时就曾频繁抨击中国的人权问题。今年以来,拜登和竞选团队在新疆问题上多次措辞严厉指责中国,声称要就新疆问题让北京付出代价。

朱锋不讳言,人权、价值问题历来都是民主党涉华政策的重要关注点,如果拜登上台,预料会继续在新疆、西藏、香港的人权问题上,对华保持高压态势。

拜登将更重视市场规则

在贸易和关税上,与更注重缩小贸易赤字的特朗普相比,拜登也不会满足于北京大量采购美国农产品。

拜登8月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曾批评首阶段贸易协议“正走向失败”,并称他若当选,会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有分析认为,拜登可能以关税为筹码,换取中国在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产业补贴、市场准入上的让步,逼迫中国加快制度改革和市场开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Bert Hofman)受访时说:“任何关税降低都可能是一揽子协议的一部分,当中包括特朗普政府未涉及的政策领域,例如工业政策和补贴。”

至于TikTok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命运,受访学者普遍认为,TikTok禁令是否会迎来转机目前很难判断,但拜登政府肯定将延续特朗普采取的对华高科技封锁策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面对的压缩和打压,不会因白宫易主而改变。

外界也预计,拜登上台后将积极修补与亚太和欧洲盟国的关系。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已存担忧,拜登很可能让当前非正式的反华联盟,有一个更好的名义或形式,从而让中国面对更大的国际压力。

时殷弘研判:“这不仅是美国方面的动能,欧洲、澳大利亚等也都想针对中国。这些国家合起来在关键领域采取相近的措施,排斥、挤压和围堵中国,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中美关系逆转无望

特朗普或拜登入主美国白宫,并非决定未来四年中美关系的唯一变量,受访学者认为,处于历史低潮的中美关系在中短期内几乎不可能有实质性改变,因为双方都没有逆转两国关系的动能。

对抗中国目前已是华盛顿两党共识,对华强硬也符合美国社会的主流民意。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7月发布的民调显示,73%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是15年来最高水平。

时殷弘指出:“他们(特朗普和拜登)现在天天如仇人般‘打架’……但主要围绕国内问题,在中国问题上,两党的一致程度相当高。”

对于鹰派立场近几年在华盛顿成为共识,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客座研究员加芬克尔(Adam Garfinkle)认为,这也与中国的行为有密切关系。

双边关系会否恶化也取决中国行为

加芬克尔是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创刊主编,也是美国智库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顾问团成员,曾在共和党布什政府时期为鲍威尔和赖斯两位国务卿撰写讲稿。

他受访时指出,技术盗窃、违反世贸规定、设立进口壁垒等问题长期存在,近年来的变化是南中国海军事化、高傲和“战狼式”外交姿态,以及北京在新疆、香港和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加芬克尔认为,未来双边关系是否恶化,美国的政策不是唯一变量,更取决于中国的行为。

郝福满也认同,早在2012年以后,中国的国内和国际目标就已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触发了奥巴马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此次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的方向取决于双方的政策取向,而这将由美国如何看中国决定。”

对于中国目前是否有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改善的动能,中国学者并不看好。

时殷弘遗憾地说,除了在口水战上变得文雅一些,目前看不到中国基本的内外政策有重大变化的迹象,“中美关系要逆转必须有动能,这样的动能美国没有,中国也没有。”

特朗普连任“非坏事”?

虽然大部分中国民众的直觉是“拜登更靠谱”,但中国舆论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不靠谱的特朗普在强力打压中国同时,也给美国制造了麻烦,这对中国并非坏事。原因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大行单边主义,在国际舞台频频退群、走向孤立,这给渴望获得更大国际舞台的中国让出了空间。

据统计,特朗普任内四年,美国至少退出或计划退出11个国际组织和条约,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伊核协议、中导条约、世卫组织等。

再者,特朗普政府抗疫不力,导致美国终结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而任性的特朗普就是美国沉沦的主要推手,口口声声说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他,其实加速了美国的衰退。

中国网民还讥讽特朗普为“川建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曾在推特写道:“中国人民都希望你能连任,因为你让美国显得特别奇葩、招人恨”,而且特朗普手下有“像蓬佩奥这样疯狂的人”,让中国人民“更加团结”。

不过,有学者对这样的论述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简单化和片面的分析。

时殷弘说:“特朗普是加速美国衰退,但他对中国进行高科技封锁、鼓励美国公司离开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闹成这样,又制裁新疆,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内外困难……两个因素加起来,问题就比较复杂,美国加速衰退,中国的困难也急剧增加。”

特朗普连任对华政策会更狂野

有观点也指,虽然特朗普情绪化,但商人出身的他视利益高于一切,反而比侧重价值外交的拜登更容易应付,何况特朗普家族在生意上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可以成为中国与他交易的筹码。

对此,时殷弘指出,侧重价值的拜登不可能忽视利益,而特朗普在今年4月以来的对华政策,也并不仅限于与中国争夺利益,因此“无论是从价值角度出发,还是从利益出发,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他还研判,如果特朗普逆风翻盘成功连任,对华政策预计会“更加狂野”。

“特朗普认为中国害怕他,要讨好他。既然他渡过了竞选非常险恶的环境,加上他本人患上冠病,他也会比4月更憎恨中国。”

感染冠病出院后的特朗普,民调不仅没有反弹,反而更显大势已去。有学者还提出了一种可能导致特朗普对华政策陷入疯狂的可能性:即他在11月初的大选失利后,会在剩下的两个多月掌权时间里,竭力实现他未完成的“反华大业”。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裴敏欣指出:“无疑,特朗普会认为他的失败应怪罪中国,因此他的对华鹰派会被授予全权。最糟糕的情况是,华盛顿有可能采取以前看来不可想象的举措。”

他研判,特朗普可能会找借口取消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把技术禁令扩大到更多中国企业,制裁中国大陆和香港的银行加速金融脱钩,甚至可能提升台湾在美国外交的地位,公开允许美国军舰或飞机访问台湾港口和机场。

(记者是《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