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已牢固奠定了“世界工厂”地位,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4.7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约971倍。估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这一地位都无法撼动。

虽然中国在稀土永磁产品等领域占据压倒优势,但在芯片和软件等至关重要的领域,仍处于被人卡脖子的境地,如国产操作系统在国内市场仅占3%。这是中国制造业亟待改变的严峻困境。制造业由大变强是中国的不二选择,也是必由之路。

《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下滑,仅为1.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比下降了0.8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却略有上升。

从另一个重要指标来看,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中国制造业规模极为庞大,但著名品牌却与此完全不成比例。迄今为止,中国只有华为这一个品牌跻身《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之列,但这两年都在第90名以后。由于美国严禁相关芯片制造厂商向其供货,华为在2020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度下滑21%,拱手让出了全球头号智能手机的地位。今后华为若跌出前100名,显然会使中国制造业整体陷入更为难堪的境地。

《报告》指出,制造业增加值率是规模发展中的二级指标,其高低直观体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2012年至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与美国、德国长期处于30%以上的高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由于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对中国GDP的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世界排名不断前移,由1978年的第11位跃居2010年的第二位;2019年中国GDP占全球比重超过16%。工业经济实力的迅速壮大,为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趋势性下降,尤其是2019年仅为27.17%,为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规模增速,也从2012年的10.0%逐年降至2019年的6.0%,步入持续中低速增长阶段。

由于工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持续扩大。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仅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排名第四;2007年达到13.2%,攀升至世界第二;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此后持续保持至今。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下滑0.96个百分点,企业运营困难加重,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下降。《报告》提示,这造成中国“持续发展”分项数值继2017年后再次出现下降。这应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国官方对此是始终持有清醒认识的。去年12月25日,凝聚了百余位院士、600余位专家心血的《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位居第四,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中国仍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等指标,与第一、第二阵列国家差距仍很显著。中国从2015年开始持续发布的这一报告,已成为客观评价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权威文件。

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超其人口和GDP占全球的比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几乎等于美、德、日三大强国之和,这足以证明中国制造业规模已大到令所有国家望尘莫及的程度。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铁一般事实,即便是对中国带有偏见的人也无可置疑。

近年来,中国一再强调自己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当然可以视为由此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显然并不值得沾沾自喜,因为中国必须尽快走出“大而全”的窠臼。

这就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即中国毫无疑问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却还远不能算是强国。除了以上数据所显示的中美两国制造业人均产值的巨大落差之外,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还体现在诸多方面。

《报告》显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印度等九个国家,2019年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及所处阵列,与2018年相比均未发生变化。美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依然高于各国,处于第一阵列;德国、日本稳居第二阵列;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处于第三阵列,中国居前。

长期经济态势问题专家、英国华威大学的克拉夫茨(Nicholas Crafts)对此指出:“这标志着全球劳动力分工的根本变化,在近期内不大可能发生逆转。”此后的发展历程证明这一预测是正确的: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提升至28.5%,美国却下降至11%。

据美国研究机构环球透视(IHS Global Insights)测算,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此前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1895年以来一直由美国保持。

但是,美国环球透视主管世界工业服务的马克·基利昂对这一变化并不感到忧虑,因为上述结论对美国制造业来说并不显得黯淡。在他看来,美国的生产力优势十分明显,2010年其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但其制造业工人为1150万,而中国相同的部门雇用了1亿人。

近年来,中国每年进口的芯片远超石油,成为头号进口商品。美国的制裁给中国造成了切肤之痛。《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到2025年半导体的国产化率达到70%,但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相当困难。这也是中国政府之所以出台这一产业政策,并予以坚持的根本原因。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仍须加快发展。2019年,中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持续下降,轴承、仪器仪表等典型基础性产品总量上远低于美国;数控机床等基础制造装备出口单价也与欧美国家相去甚远。中国产业基础薄弱现状日益凸显。

去年12月中旬举行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应紧紧依托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实际上还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所导致的问题。

(作者是中国上海退休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