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评论者有点赌气地说:“投票是个人选择,至少他可凭着自由意志而投票。”总算说中要点了,难道不是吗?尽管只剩下23%的少数,至少在联邦宪法里,作为公民的华人还有投下神圣一票的权力,“老子想投谁就投谁,管他是不是导致华人在野?是不是只剩下一个部长,至少老子没有被买票,没有投给贪腐者、种族主义者、宗教极端者……我有错么?”

到了2018年,华人人口已骤然下降到23%。

华人票,投向何方——该效法安华所说的:“不管他是谁,只要他认同廉洁、不滥权、拥抱多元理念的,我都可以合作(可以投票给他)。”

那么巫统呢?还是伊党?还是土团党这个篮子?那简直就是黄鼠狼的窝,你把鸡蛋藏进去,还有剩么?

2018年大选,马华输得只剩下一个国会议席,直至2019年丹绒比艾补选,才增加了多一位国会议员,即使因“喜来登政变”,马华乘搭了国盟的便车,重新回到国会,也只有捞到区区一个交通部长职。

华人的投票策略有错么?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很不理智么?

马国华人在1957年独立时,占了人口比率的40%。曾经在向英殖民政府争取独立建国时与马来人并肩作战,曾经在发展经济、保卫国家、复兴教育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全盛时期,华人政党在国会里占的部长比重很高,但是,全因他们的不争气,沦落到“当家不当权”的窘境。

于是,我们看到希盟政府中,华人(林冠英)的财政部长重新出现,无不雀跃万分。然而,“华人在朝”的亢奋感却无法持续,希盟执政22个月后因“喜来登政变”而倒台,又形成“华人在野”的窘境。

因此,华人票集中投给某政党或政治联盟,被政治评论者评为“不理智”、即“把鸡蛋全投在一个篮子里”,直接造成华人在野,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争取权益方面完全失去了发言权。

所以华人怎能不憋屈呢?眼看自己的鸡蛋(权益)被偷,所剩无几,黄鼠狼的窝不能投,破了的千疮百孔的篮子不能投,最后只好选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破的希盟投了(行动党/民兴党+只不过刚好在那个窝里),至少希盟在喊的竞选口号是“拥抱多元、不分种族消除贫穷”。

2013年以及2018年大选,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选票,都铁了心投给了当时的反对党民联、希盟。这被前首相纳吉形容为“华人海啸”的集体行动,是导致2018年政治变天的关键因素。

如果去问问华人选民,他们的回答,恐怕是很憋屈,说:“我们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要放在哪里呢?我们哪有那么多选择?”

或许你认为还有一个“篮子”可选择,就是投马华,但独立建国以来61年,他们被马华骗得还不够么?从政治到经济到教育到文化的权益,他们节节败退,丧失了多少?这个“篮子”早已千疮百孔,还能装得下鸡蛋么?

政治评论者的焦虑可以理解:马华在朝,华人选民还是集中火力把95%的选票投给在野的行动党,或者其他在野党,那么,谁来代表华人呢?谁能在议会发声争取华族的权益呢?华人的心声,由谁来代宣呢?

到了9月26的沙巴州选,又出现这种“95%华人选票”大比数投给行动党或沙菲益所领导的民兴党+,导致马华完全出局,一席也拿不到,而国盟巫统的胜出,州政府内“华人在野”的宿命又再重现。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