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协助新移民和外国工人融入我国社会,如何促进彼此的尊敬,都是必要推行的措施。新移民的融入不单单只是举办文化之旅,宣誓效忠仪式就完结了,需要协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才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多元种族的社会,也才有机会接触到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促进彼此的了解,而不会永远只与相同的族群交往,没有真正融入新加坡社会,甚至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起冲突。发生在私人公寓停车问题的印度新移民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总之,关于道歉的形式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合理,都可以作为讨论种族课题时的题材。希望大家通过理性的讨论,让新加坡继续成为和谐社会的典范。
为了未雨绸缪,举办种族议题讨论会是有必要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活禁忌、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引发的争论,都是我们应该坦诚公开讨论的课题。当然也必须讨论少数族群与人口占多数的族群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与感受,大家应如何减少种族敏感问题的产生,并进一步取得谅解。
我发现,过去一些电台播音员以能模仿马来西亚人的华语腔,泰国人的英语腔而自鸣得意,实际上是没有顾虑到别人的感受,甚至侮辱了别的种族。我认为这种行径应该自觉地停止,或可改为介绍他族的语言特色、传统习俗和避忌,促进种族和谐并协助减少不同族群的误解。
姑且不谈网民针对这一事件,延伸出“取消文化”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在英文占优势的新加坡,母语读物的市场不来就不大,如果出版母语读物还得面对舆论的压力,这会不会导致出版商不想惹麻烦,而对出版母语读物却步。这是关心母语的新加坡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社交媒体对课题的的热烈讨论或谩骂,我认为种族议题的讨论有必要扩大到社会阶层,尤其是我们的国家还住了不少来自不同国家的新移民和外国工人。当发现某些言论或视频可能挑起种族不和的严重后果时,官方的介入是有必要的,它的确能有效地遏制事态的恶化。
最近,社会接二连三发生关于种族歧视或种族敏感所引起的话题,先是一本华文儿童绘本遭下架。这本书之所以在社交媒体引起争议,最大的原因是它虽然是一本华文故事书,但内容刻画的却是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而且举止行为惹人厌。这样一个反派人物,如果有人对号入座,蓄意炒作,就容易成了众矢之的,在多元种族的新加坡社交媒体引发争论。
最后要提到的是关于道歉这一回事,它是急速解决种族纷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在处理道歉声明时,要特别谨慎,必须让对方知道道歉是基于什么正确的理由,而不是为了息事宁人,作出不合理的牺牲,不让对方误以为以后还可以使用同样的手段,以破坏种族和谐为名,威胁对方作出道歉。
中国与印度的新移民,如果因为收入高、生活环境优越,而又缺少与本地人交往,彼此间的隔阂没设法打开,将会是阻碍新加坡和谐社会长期发展的隐忧。
身为新加坡人,我小时候经历了种族冲突事件,深深了解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传教士侮辱其他宗教导致道歉事件,少数族群因影片刻意突出他们的语言而觉得受辱,广告人物刻意变身为异族涂黑肤色等问题的浮现,都在在说明了新加坡人在面对种族问题上还不够敏感。正如王乙康部长所说的,大家对彼此的信仰、生活习俗和禁忌都不甚了解,为了促进种族和谐,学校有必要引导学生探讨宗教和种族课题。
实际上,本书作者是一个新移民。她描写这样一个人物,原意并没有针对任何一个族群,而且绘图据说也是出自中国朋友的画笔。这里我要说的是,新移民对本地多元社会的了解还是非常不足,对本地种族问题的确也不够敏感,才会出现绘本中的情节,也被误解为没顾及非华族族群的感受,以至引发了争议。
讨论种族议题有必要扩大到社会阶层
(作者是退休教育工作者)
这类例子,屈指数来,除了最近令人关注的几个案例,还包括过去校园里学生作品出现了令回教学生不舒服的动物肖像,快餐店为了避免冒犯回教徒,而让十二生肖赠品变得不完美,却惹怒了华族的事件。养宠物狗的主人搭乘电梯或在公共场所,不经意地干扰到回教徒等,都是校园值得讨论的生活题材。
记得教育部曾经在80年代推行宗教课,但却因此产生更多的分歧而戛然而止。有了前车之鉴,教育部在规划这个课程时,应该给予老师明确的指导,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例子纳入讨论的范围,了解各族同胞真正的感受,设法消除对事件的误解。
为了尽快消除网络上的争论与不理性的攻击,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果断地把这本书下架,而出版社也立刻发出道歉声明。大家都强调维护多元社会的和谐,是身为新加坡人应保持的价值,谁也不希望多年来维护我国多元种族和谐的努力,被这样一场风波破坏。
实际上,新加坡学校课本的内容与插图,在促进种族和谐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我发现从市面上找到的口试考题绘图和口试录像内容,也都平衡地处理族群和谐共处的情节,不会去丑化任何族群。这一点在学校讨论族群议题时,也应该让参与者理解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