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中国的利益主要是在经济和战略方面。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给以色列带来了优质消费品、中国投资创造的当地就业机会、游客不断增长、基础设施升级,以及以色列企业打入中国市场等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内坦亚胡2013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前,美国一家法院下令以色列派遣一名官员,在一起针对中国银行涉嫌协助恐怖组织洗钱活动的诉讼中作证。虽然这起恐怖袭击事件的受害者是一名犹太裔美国人,而且以色列政府受到华盛顿亲以色列国会议员的压力,但内坦亚胡还是决定不让这名官员作证。

中国在以色列有何利益?

中国与以色列在当代享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二战期间庇护了欧洲犹太人。大约2万5000名逃离大屠杀的欧洲犹太人在上海定居。在上海的犹太难民中,有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尔·布卢门塔尔(Michael Blumenthal)、著名商人沙乌勒·艾森贝格(Shaul Eisenberg)、作曲家奥托·约阿希姆(Otto Joachim),以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医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雅各布·罗森菲尔德(Jacob Rosenfeld)等知名人士。

2015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签署协议,承诺在未来25年内投入20亿美元,在海法建造和运营一个将于2021年启用的新港口。海法是美国第六舰队经常停靠的港口,也是以色列战略潜艇的基地。这个新码头离美国军舰停靠的码头只有大约一公里远。这已成为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一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它正迅速成为一个与21世纪初的“费尔康”(Phalcon)和“哈比”(Harpy)事件一样严重的问题。由于美国的施压,以色列在2000年取消向中国出售“费尔康”预警机和雷达控制系统,并在2005年取消为中国升级“哈比”无人机系统的计划。中以关系因此跌至低谷。

1938年至1940年期间,中国国民党政府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向拼命想要逃离纳粹占领的奥地利的犹太人发放了数千份签证。1997年去世的何凤山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2000年,以色列追授他“国际正义人士”称号,这是以色列最高的平民荣誉之一。

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紧密联盟,中国对巴勒斯坦事业的声援以及与伊朗的友好关系,都对建立一个强大的中以伙伴关系造成限制。中国历史上一直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这体现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在阿拉伯国家联盟发表的讲话中,当时他呼吁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例如,以色列顶住美国的压力,成为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创始成员国之一。它也在“一带一路”倡议上与中国积极合作。内坦亚胡宣称,以色列将是中国经济的“完美的初级伙伴”,并欢迎中国在以色列投资。

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把发展以中关系作为“战略目标”。2017年3月访问中国期间,内坦亚胡会见了阿里巴巴、百度、联想、娃哈哈和万达等中国最大企业的负责人。他在会后说:“它们中有很多正在和将在以色列投资。这意味着就业、商业发展和与中国主要市场建立联系。”

2016年,以色列和中国签署了为期10年的多次入境签证协议。有了新的签证政策,中国迅速成为以色列增长最快的游客来源国。双方希望在几年内将中国游客的数量增加一倍,以色列旅游局正在培训说华语的导游,以应对这一旅游荣景。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也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共产主义国家之一。1950年6月,中国和以色列的外交官在莫斯科会晤,探讨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和美国的压力阻碍了中以的建交进程。1955年,以色列被排除在万隆会议之外,以及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进一步疏远了两国。从1955年到1978年,两国几乎没有任何官方接触。中以之间的贸易始于1970年代,1990年才在对方首都设立了代表处。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蓬勃发展。

然而,一些以色列官员反驳称,美国的担忧有些过头了。一名高级政府消息人士说:“关于中国的安全警告是一个笑话,彻底疯了。如果他们想收集情报,他们可以简单地在海法租一套公寓,而不是投资港口的所有权。”

在华盛顿的多次严厉警告和敦促下,以色列最终决定在2019年10月成立一个政府小组,审查外国投资,但没有特别提及中国。在当前与中国的贸易和科技战争中,以色列并未加入美国的行列。华为和中兴都继续在以色列开展业务。所有的教育和科学交流,包括联合实验室,都在继续增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科学家和学生可能通过此类交流窃取美国科技的控制。

(作者是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教授。)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许多国内问题,如污染、沙漠化、人口老龄化等等。以色列在生物科技、水科技、农业科技、能源、医疗保健等领域全球领先,而这些正为中国所需。

中国在以色列的主要利益是先进科技,和以色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潜在枢纽的地理位置。中国最近对以色列的关注,也是其提高海外“软实力”和更多参与中东事务的努力的一部分。

以色列在中国有何利益?

独立的中国政策初露端倪?

中国企业在以色列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中国化工于2011年斥资24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和分销公司之一马克西姆—阿甘公司(Makhteshim-Agan)60%的控股权;以及中国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收购特鲁瓦(Tnuva),它以25亿美元取得以色列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的控制股权。

前景

本文是作者为《联合早报》旗下的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供稿,其英文原题是“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How US-China Rivalry Affects Third Countries?”。黄金顺译。

由于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以色列不大可能制定完全独立的对华政策。然而,以色列自身的利益并不总是与美国的利益一致。有迹象表明,以色列并不总是遵循美国的对华方针。

美国对不断发展的中以关系的担忧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在显性方面,鉴于中以之间的深度科技合作,美国对以色列向中国转让国防相关科技的可能性感到担忧。就安全而言,它尤其关注一家中国公司正在建设的新海法港。在隐性方面,美国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在以色列和整个中东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它还担心美以同盟出现裂痕,以及以色列可能会制定独立的对华政策。

从战略上讲,与中国发展强有力的关系,有助于以色列实现多元化的政治和经济伙伴关系。鉴于中国长期声援巴勒斯坦、伊朗和以色列的其他对手和敌人,以色列将寻求中国在中东冲突问题上保持中立(比支持差一点)。

兰德公司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正在巩固的以中关系将导致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以色列不太可能为了扩大对华关系而危及与美国的安全关系。事实上,美国和以色列的利益并不都是一致的。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以色列在国际事务中不会总是跟随美国,而可能会制定更微妙、更具独立性的对华政策。另一方面,美国、中国和以色列在维护中东稳定、遏制恐怖主义、确保该地区能源自由流动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中国似乎并不想在该地区取代美国的地位。

中美竞争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即使是这两个大国,只要有可能,也会进行合作。第三国选边站是不明智的。也许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应牢记这一点:全球力量转移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不应该放弃有利于各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会。

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于2019年1月和3月分别访问以色列期间,都警告以色列,中国在敏感领域和地点的投资存在安全风险,并威胁要减少美以之间的安全合作。

艾森贝格(1921年至1997年)是到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之一。他后来建立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商业帝国,包括以色列集团(Israel Corporation)和拜特亚洲(Beit Asia);他还在以色列化工集团和以色列最大航运公司以星轮船有限公司(Zim Navigation)拥有控股权。被誉为“中国之王”的艾森贝格被认为是第一个让以色列和中国通商的人。

随着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加剧,第三国在处理与这两个大国的关系时,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对以色列等美国盟友来说,美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安全保护;但在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中国提供了诸多具有吸引力的有益机会。没有人愿意被迫选边站;这些国家要同时与中国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需要高超的外交和政治技巧。

美国的担忧

随着中国企业在西方经济体的扩张,它们须要积累在发达经济体运营的经验。在以色列投资和管理企业所获得的经验,将使他们更好地为与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