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再次引发了一个老问题:这两个国家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
皮尤研究中心于2019年8月发布的关于中国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变得更加悲观。在贸易战期间,60%接受调查的美国人现在对中国持负面看法,高于2018年的47%,是皮尤研究中心自2005年开始提出同样问题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只有26%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这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首次低于35%。
中国仍旧欣羡“美丽的国家”(美国)的创新力量和创业精神。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仍然视美国为鼓舞人心的“山巅之城”。美国仍然是中国人出国留学的首选目的地。一个独特而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愤怒的青年”(愤青)在批评美国时,可能会表现得慷慨激昂和义愤填膺,但最渴望拿到签证去美国访问和留学的人也是他们。
(作者是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教授。本文是作者为《联合早报》旗下的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供稿,其英文原题是“China and USA:Friends or foes”)。黄金顺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或许人们不应该过于悲观。
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历史上曾共度时艰。在中国的“百年屈辱”期间,与其他西方列强和日本相比,美国或许是“最不邪恶”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其他大国不同,美国在中国没有领土野心。由美国获得的额外庚子赔款资助的庚子赔款奖学金,帮助培养了几十名在科学、教育、哲学和政府方面的中国未来领袖。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试图向美国学习,以将科学和民主引入中国。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如何在抗日战争中帮助中国,至今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
展望未来,随着两国的互动更加频繁,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与此同时,它们将继续在从朝鲜到可再生能源等各种问题上进行合作。脱钩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竞争与合作将继续成为这一重要关系的特征。
随着中美在实力与全球影响力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而两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分歧持续存在,中美关系在未来几年将变得更具竞争性和冲突性。但它们注定不会成为敌人。这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关系超越了对朋友或敌人的简单分类。
尽管人们可以在方法上质疑这些调查的有效性,但中美关系的观察人士可能仍会觉得这些调查结果令人不安和沮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分道扬镳。然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没有阻止它们在冷战全盛时期结成半盟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逊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历史。在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之际,美国总统卡特于1979年与邓小平建立了这两个伟大国家的外交关系。从那时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美国的巨大而急需的帮助,但美国也从中国的增长及其巨大的市场所带来的机遇中获益匪浅。
另一方面,美国人总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自从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于1830年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位赴华的美国传教士以来,早期的美国人一直试图将中国基督教化。他们的失望程度不亚于今天的一些美国同胞,后者认为自1979年邦交正常化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未能将中国变成一个像美国一样的国家。美国人常常没有意识到,无论中国将如何改变、将走向何方,决定性因素会是来自国内,而不是来自外部压力或劝说。
皮尤的这项调查于2019年5月13日至6月18日在1503名成年人中进行,调查结果还显示,美国人越来越视中国为威胁。约四分之一(2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未来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或集团,比2014年增加了五个百分点,是2007年的两倍。中国与俄罗斯(24%)并列,被认为是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国家或集团。相比之下,只有12%的美国人认为朝鲜是未来最大的威胁。
中美关系会经历跌宕起伏,但两国是紧密相连的。每天约有1万7000人往返于两国之间,每17分钟就有一趟飞往中国或美国的航班起降。双方密切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联系在今天已牢不可破。事实上,根据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2019年2月的一项民意调查,尽管最近两国关系紧张,但超过三分之二(68%)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奉行与中国友好合作和接触的政策,而不是致力于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31%)。
由于当前的结构性冲突和政治分歧,这两个大国可能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彼此都怀疑对方的意图。正如中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所说,双边关系的问题在于“两个秩序”所面临的挑战。中国颠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能力日益增强,令美国感到威胁;而中国政府则担心美国可能破坏中国国内秩序。中国在基础设施和投资方面提出规模庞大、涉及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美国支持香港的民主运动,却没有谴责一些激进抗议者的暴力行为,都加剧了两国的这种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