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中国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虽然立场各异,但人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也未必不会产生共识。至少,也许大家都能够同意,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关爱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对发展中的弊病往往习焉不察,能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也许就是通贝里及其引起的争议的价值所在了。

利益固然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以及国际政治运行的主流规则,但只囿于利益和算计的国际政治也难有进步可言。也许,思想的光芒,才能冲破冷酷的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厚墙。而道德的示范,才是洗涤人心污垢,挣脱利益纠葛的解药。

环保少女及一代青少年由于深感无权和被政客欺骗,发出了愤怒的呼喊。这种愤怒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正当性,但如果走得太远,走上反对一切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激进抗议道路,也终归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愤怒,是通贝里的标签。她在纽约举办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演讲,怒怼各国领导人在环境保护事业上的不作为。她愤怒地向政治家们发问,你们怎么敢?(How dare you?)你们怎么敢欺骗我们,你们怎么敢偷走我们的未来?

事实已多次证明,人们往往对大人物的期望过多,信仰过大,而忘记了体制束缚下他们所能做的可能也很有限;对于平民和青少年的呼声人们则容易过于不屑一顾,而忽视了人心的力量也可以很大。播种下的思想种子,未必会立即发芽,但假以时日,也未尝不会成长壮大。反地雷运动以及“ME TOO”运动等都是由小众群体推动,逐渐进入主流媒体视野,从而成为主流议题的。

通贝里的环保主张当然有可商榷之处。她要求世界各国政府10年内全面实现零碳排放。但是为了零碳排放而拒绝高科技,人类的生活就会更好吗?毕竟,世上还有那么多食不果腹的人,需要科技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传统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帝王将相们是当然的主角,何尝有过平民对他们指手画脚。通贝里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平民也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占据显要位置,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力量。

通贝里的出现,也许还谈不上“庶民的胜利”,但也预示着几个大政治家就可以为世界制订规则,维持秩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各国主流政治家已经无法无视平民政治的存在以及对国际政治的冲击。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娜·穆罕默德说:“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要求所有领导人采取紧急气候行动。个人和集体采取行动将改变我们的世界,拯救生命,确保所有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这两个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横跨大西洋事件,一个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征服自然的雄心;另一个则是为了呼吁人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代表了人类对科技破坏自然环境的反思。两者都同样有其价值。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称,“我认为她代表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愤怒。”传统的政治家虽然声称代表民意,但是由于不敢触动利益格局,表现得缩手缩脚。就连代表新青年希望的奥巴马,在总统任期内也逐渐变得平庸,对华尔街等大资本集团也做出了让步和妥协。

科技改变世界,但没有适当的伦理指导的科学进步,也会把人类导向黑暗深渊。二战的惨痛历史已经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则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时至今日,国际政治不再是由外交、军事等“高阶政治”所完全主宰,“低阶政治”如环保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一个少女代表沉默的平民大众呼吁环保的愤怒呼声,通过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就可以把信息顷刻传遍全球。“蝴蝶效应”是如此的显著,所带来的回响又是如此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