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放在更大的视野看,贸易战其实是表象,是套路。它是霸权国(或守成国)打压新兴国的套路。换言之,这是老大通过强大小伙伴,削弱老二,从而维护老大地位的江湖套路。这个套路,古今中外的历史都上演过。所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贸易战是表象,遏制中国、维护美国霸权才是实质。 

不可否认,美国对华有贸易逆差,但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美国放弃了中低端产业,选择从国外进口中低端产品。因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总量大,故从中国进口是成本最低的。第二,美国限制对华出口高技术产品。第三,统计口径有偏差,集中在实物贸易。关键在于,这三者都是美国的原因,完全不能归咎于中国或其他国家。

特朗普总是说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吃亏了。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据德 拉德赫萨《全球化博弈》所述,芭比娃娃曾经在美国售价10美元,但在中国香港的出口价格仅为2美元,其中包含35美分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和65美分的原材料成本,大部分增加值发生在美国,也就是美国占了利润的绝大部分。

但是,设计者或许没有预料到两点。第一,这种分工可能导致美国中低端产业被取代,就业机会减少。也许设计者预料到了此点,但为维护资本利益而讳言之。第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不但能从事中低端产业,也逐步迈向高端产业。

再如,每个苹果手机的制造成本大概是270多美元,但在美零售价为600多美元,在中国更高,绝大多数利润都被美国资本获得,中国只获得了大约6.5美元的利润。同样的例子非常多。虽然笔者不掌握自1978年来中美贸易中两国(以国家为单位)利润的具体数据,但可以肯定,美国获得中美贸易利润的绝大部分。

美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在全球产业分工链中,美国的战略是把中低端产业外包给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它自己主要控制高科技、知识产权、品牌等高利润的高端产业。直到2005年,汤马斯·佛里曼在其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中仍颂赞全球化及全球分工,并大量描述印度对美国中低端产业的取代。所以,当今国际分工格局完全是美国主动的战略设计。

一、中美印等的国际分工是美国主动的战略设计

甚至可以说,即便中国没有进军高端产业,只要美国中低端产业被大量替代,产生大量贸易逆差,它仍然要向中国兴师问罪,寻找替罪羊,发起贸易战。可以说,大量贸易逆差是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充分条件,而中国进军高端产业是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加强条件。其实,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在苏联解体后就展开了。

二、中美国际分工利润主要在美国

这表明,虽然不能否认中国、印度等加入全球化对美国就业有所影响,但其影响很可能早已过了峰值而大幅下降,从而使美国的就业率创历史新高。这进而意味着,包括美中贸易逆差的美国贸易逆差与美国就业机会的相关性越来越弱。因此,特朗普说中国抢走美国工人的饭碗,越来越不成立。否则,特朗普如何解释美中贸易逆差尚未降低的情况下,美国就业机会上升?

差异在于,美国从全球化中所获利润的分配高度不均。虽然美国资本在国外获利甚多,但既没为美国国内增加就业机会,也不会把利润分给民众。此如索罗斯所言:“赢家很少甚至从不补偿输家,但潜在的赢家们却拿出足够多的金钱来宣扬全球化带给所有人财富”。197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8万亿美元,2018年可能达到20万亿,财富增量不可谓不大,所以,美国吃亏论完全不能成立。但是,美国贫富悬殊加剧。经济学诺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平均收入大幅提高,但家庭中值收入只有轻度增长,最大的好处则落入了极富者的囊中。

扎卡利亚在1998年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只不过九一一事件暂时转移了美国的战略重心。2011年,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洲”政策,其中心就是围堵、遏制中国。在对华问题上,今天的特朗普政府延续了奥巴马政府的基本战略,只不过手段有所调整而已。所以,中美之争,躲不过,绕不开。而美国之所以较少找印度的麻烦,只有一个原因:印度发展速度较慢。

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美国总进口和去年几乎一样,但是进口来源国变化很大,大陆下降14%,第二大进口国墨西哥上升5.4%,第六大韩国上升18.4%,第七大越南上升40%,第八大印度上升15.2%。甚至,即便各国相互零关税,由于美国中低端产品的成本较高,美国也会产生大量贸易逆差。同时,只要贸易逆差没有缩小,就不会通过贸易战增加美国就业。

中国当然也在全球化中获益。虽然中国在中美贸易中所获利润远没有美国多,但它对中低端产业的承接增加了就业,提高了许多平民的劳动收入(工资不是利润)。同时,这对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国来说,也是一种技术提升。此外,美国的管理理念和措施,也对中国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等代价。

根据美联储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CEO的平均收入是普通全职工人工资的40倍,但到21世纪初已扩大至367倍。“二八定律”已经演变成“一九定律”甚至“一比九十九定律”。所以,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打出的口号“我们代表99%”,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反映了美国严重的贫富悬殊。美国大力倡导的全球化的确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然而,经济学的高效率未必能保证公平,美国新增财富在美国国内分配高度失衡。但是,这应该是美国而不是中国负责和解决的问题。

2019年5月30日,特朗普对记者说,中国在中美贸易冲突中受损最深,并称惩罚性关税正对中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商家们正带着他们的公司逃离中国,并前往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非常脆弱的国家”。特朗普这番言论充分表明,美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所谓的贸易战,根本不是要使中低端产业回流美国,而是要逼之流出中国。美国人也认识到,贸易战并不会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只不过会缩小美中逆差,扩大美越逆差、美韩逆差等。

同时,不可否认,中国社会也还有诸多应改革之处。但是,就中美经济交往的基本面看,美国的指责和美国吃亏论完全不成立。有效辨析和反驳美国吃亏论,有助于中国建构自己的正当性,争取更多道义支持,建立和扩大国际统一战线。

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正在进行,其理由是:美中贸易逆差过大,中国抢走了美国很多就业机会,美国亏大了,因此,美国要通过增加关税来改变这种现状。的确,中美这样的大国之间如此繁密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没有一点矛盾反而是不正常的。

美国制造业就业减少有因

增加关税、打压中国重要企业等贸易战手段,可能损害中国部分经济,如出口减少,就业减少,获得美国中高端技术和产品更加困难。但是,由于美国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很高,所以,美国不可能使中低端制造业回流美国,而只能使之流向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如越南、泰国等。

这种全球分工,既完全符合美国主流经济学即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张,资本流向最有利于它的地方,也完全符合美国资本家的利益。所以,美国中低端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完全是美国主动、自愿的选择,根本怪不得谁。要怪,就怪美国自己。

四、贸易战是表象,维护霸权才是实质

最近几十年,美国的制造业就业机会的确有所下降。在伦敦和纽约,制造业从业者的比例从1977年的20%下降至1990年代中期的不足10%。但如前所论,这本身就是美国的战略设计和安排,遂了美国精英的愿,怎么能责怪中国?尽管中国获得了更多就业机会,提升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利润大头在美国,所以,不能说美国吃亏了。如果一定要说美国吃亏,也只能说美国部分民众吃亏了,但这完全不是中国的错,而是美国资本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怪罪中国或其他国家,毫无道理。

三、美国贸易逆差、就业机会减少不是中国的错

还需指出一个新现象,可令特朗普陷入自相矛盾。在美中贸易逆差尚未减少的情况下,美国失业率创50年来新低,特朗普也以此自诩。但特朗普自诩的这一政绩与他对中国的指责即中国人抢走了美国工人饭碗的观点是否自相矛盾?50年前中国尚未加入全球化。

因此,所谓贸易战,根本不能直接有利于美国。但是,贸易战可以使美国大幅减少从中国的进口,削弱中国的经济,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副作用。同时,美国虽然扩大对东南亚国家的进口,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即便再强大10倍,也还远不能威胁美国。这意味着,削弱中国就等于间接壮大美国。因此,贸易战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遏制中国,削弱中国。

(作者是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