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在该倡议下,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活跃,从亚洲、中东、欧洲、非洲向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地区延伸。中国企业在海外已建成运营或正在建设大量的基建工程项目,包括中老铁路(中国-老挝)、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中缅油气管道、塔吉克斯坦热电厂、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电站和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这些项目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兴国际市场,也有助于项目所在国基础设施改善,降低人员和货物运输成本,以及提升物流效率。

意大利成为首个西方七国集团成员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投资意大利的港口改造和改善运营效率,中国期望将意大利打造成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腹地的另一条便利通道。与中资企业惯用的德国汉堡港相比,使用意大利港口可以为中国企业产品输入欧洲节约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

“一带一路”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是面向全球的合作倡议,该倡议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地理边界,所有国家都是丝绸之路国家,或者是其“自然延伸”。多少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观察国际社会对该倡议支持和认可中国领导力的重要指标。

与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召开时期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相比,现今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类文件。数字本身表明,美国发起对这一倡议的抵制和“全球性”围堵攻势,并没有实现其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参与“一带一路”,不仅能帮助各自国家的基建领域吸引更多中国投资,而且能够为其产品更加便利地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平台。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转向机制性国际合作模式,开始注重规则制定。通过实施该倡议,中国意图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国际基建融资、产业投资和贸易新的发展模式。例如中国已经与27个国家就基础设施融资和金融机构支持基建项目发展达成共识,并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通过扩大与沿线国家签署该文件,中国希望就金融机构向工业产能领域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形成统一的“一带一路”标准,进而推向国际社会。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数字经济、能源开发、税收征管以及法律仲裁等广泛领域,寻求与沿线国家设立“一带一路”标准,借以转变成国际统一标准。

尽管丝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欢迎“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投资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但对“一带一路”倡议和背后中国的战略考量,依然有许多的疑虑和关切。以该倡议的优先方向东南亚地区为例,依据2018年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发布的问卷调查报告,47%的东南亚国家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东南亚国家拉入“中国轨道”,尤其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一比率都很高。该报告同时显示东南亚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的不信任度,是在对所有主要国家的不信任度中最高的,达到51.5%。

尽管如此,与第一届高峰论坛相比,美国并没有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参与第二届论坛。美国政府将“一带一路”定义为“债务陷阱式的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对这一倡议的推介和抵制,已经成为中美两个大国较量和竞争全球影响力的缩影。美国会继续采取对这一个中国所主导倡议的“全球性”围堵抵制战略,强化对其盟友的拉拢和施压,试图孤立和制衡“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预见,中国在对外推介这一倡议将会面对更大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既然是中国发起的全球合作倡议,中国就需要与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分享该倡议实施所带来的收益,而非过度强调本国自身利益。习近平表示“一带一路要惠及当地人民”。单方收益的模式难以持久,也不会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中国需要改变那种“中国设计、中国装备、中国施工、中国运营、中国维护”的项目发展模式,通过扩大所在国家的参与程度和加深项目“本地化”水平,从而消除外界对推进“一带一路”下中国中心化的关切,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共赢,以此赢得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

与上届峰会相比,本届峰会亚细安十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首次齐聚北京。表明东南亚成为最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区。非洲国家对该倡议的参与度获得大幅度提升,非洲正在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新的优先方向。与上届高峰论坛仅有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两国相比,出席第二届高峰论坛的非洲国家领导人来自五个国家,横跨整个非洲大陆,包括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莫桑比克。

第四,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从关注项目数量转向注重项目质量,例如项目的商业化前景,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对所在国家所带来的利益。中国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细节,这也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提出一带一路需要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原因所在。面对国际社会质疑“一带一路”项目中国单方面获利,中国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的报告。通过罗列数据和具体的项目案例,中国试图向国际社会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愿景和理念转化成具体项目成果。

此外,中国争取印度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的努力,依然没有取得进展。印度延续一贯政策,拒绝参与高峰论坛为“一带一路”背书。中东欧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对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参与度有所下降,波兰和阿根廷的领导人都缺席。印度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除中国以外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及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缺席,都给本届高峰论坛的国际性打上折扣。“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力在扩大,但是该倡议还没有转化成为全球性共识,中国应该清醒的认识这个情况。

第一,中国力图向国际社会显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获得的全球性支持。来自37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高峰论坛,所代表的国家位于世界不同地区。不仅意大利,包括奥地利、匈牙利、葡萄牙和希腊在内的欧洲国家都参与本届高峰论坛。显示欧盟国家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裂痕在扩大,欧洲在中国政策上难以形成统一声音。意大利参与“一带一路”具有重要象征和实质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奠基石。尽管面对外部压力和国内的各种问题,中国依然会继续坚定地推进这一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本的经济全球化,借助该倡议,中国可以推进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化议程,也给国内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预留空间和时间。中国面向地区和全球层面推进“一带一路”取得了进展,该倡议的全球影响力在上升。

第二,三边、多边或者第三方市场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合作模式,显示中国为克服外部阻力,展现与相关国家在基建建设领域合作方式的灵活性。随着“一带一路”全球影响力扩大,中国在国际推进该倡议实施,已经能够挑战西方国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主导地位,例如法国在非洲的主导权。以第三方合作为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和市场经验,并结合中国制造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中国与法国、日本、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同样都采取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

东南亚国家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地区之一,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对中国而言是一个警讯,值得深思。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基于更高的全球视野,站在世界角度来看待“一带一路”,避免陷入“中国角度看世界”的惯性思维模式。

“一带一路”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是面向全球的合作倡议,该倡议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地理边界,所有国家都是丝绸之路国家,或者是其“自然延伸”。多少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观察国际社会对该倡议支持和认可中国领导力的重要指标。

观察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四个新发展动向值得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