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执政以来,在国内进行了多项经济、政治和法律改革,虽然对于经济增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于整合国内民众的整体认同效果并不明显。况且,虽然莫迪一直展现出温和谦恭的形象,但其背后的印度人民党,却被评论界普遍认为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政党。而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更加强调印度教的一体性,而不是印度的一体性。

自2014年莫迪就任总理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平稳抬升,人口总量日趋逼近中国,更加强了印度的自信心、自豪感,更加民族主义的姿态,也似乎更能迎合印度大部分民众的观感,这正是莫迪对外政策考量的重心之一。

在族群方面,印度境内的族群异常丰富,不同族群之间的内部认同时常会超越对政治单位的认同。1991年,卸任总理不久的国大党领袖拉吉夫·甘地在泰米尔纳德邦被刺身亡,起因就是跨国性的族群冲突。

纵向上的割裂主要是种姓制度造成的。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印度教紧密关联在一起,粗略估算,印度的印度教信徒高达80%左右,因而种姓问题是一种弥散性的社会问题。虽然印度在1947年独立建国后所颁布的宪法中,也曾明确指出废除种姓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续了3000多年的种姓制度,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得到真正废除?种姓制度造成的阶层分化与割裂,在今日印度仍处处可见。

在宗教方面,印度境内有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派别,有的宗教派别之间存在着久远的矛盾冲突。1984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锡克教徒刺杀身亡,起因就是宗教派别冲突。

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这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对印度在全球政治中的身份定位。印度的这种身份定位和诉求,进入21世纪之后变得更为迫切。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印度都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就连美国一些国际关系学者探讨美国权力在流散,世界范围内的权力转移正在发生时,也往往将印度和中国一起作为讨论对象。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就应当拥有与之对应的身份,这是国际政治中的惯常思考。

而莫迪政府较为明显的外向型民族主义,也源于内部整合的进展不大。印度内部的问题来源于共同体认同的相对割裂。这种割裂,既有横向上的,也有纵向上的。横向上的割裂主要是宗教纷争、族群冲突等因素造成的。

莫迪在国内认同问题上所做的直接性作为,往往无关大局,且又都是围绕着印度独立建国这一事件来做文章。比如,莫迪政府为独立运动领导者之一,但却为投靠日本军国主义的钱德拉·鲍斯正名,并于2017年解密了一批关于鲍斯的档案;再比如,2018年10月31日世界最高雕像——印度另一位独立运动领导者帕特尔的雕像揭幕时,莫迪曾亲自前往参加落成仪式。这些举措也从侧面说明,当前在印度只有独立建国叙事和外向型民族主义,才能够赢得最广泛的支持。

2月9日,在中国春节假期期间,莫迪时隔一年再度访问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引发中国外交部强烈批评。2月26日,印度空军以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主义组织为由越境巴基斯坦,诱发两国激烈冲突。这些事件的密集出现,很难不让人将其与即将到来的印度大选联想分析。一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印度似乎正在显现。

(作者是中国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教授)

2019年的印度大选日益临近,莫迪政府无论对待美国还是对待邻邦,在一些方面都表现得颇为激烈。1月24日,美国总统朗普批评印度关税过高后,印度政府于2月1日实施了新的电商政策,对印度本土产品进行保护,美国的亚马逊、沃尔玛被认为将遭受最大冲击。

印度正在崛起之中,身份定位以及为了身份定位所做的努力,将成为其对外进取的重要内容。更加民族主义的印度似乎是一种趋势,印度周边国家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认知印度,如何应对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