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学走路的,有学发音的,学唱歌与跳舞的,玩乐器的,绘画的,姑且不说这些课程是否让孩子受益,但短短的每周一至两小时课程,的确可减轻一些繁忙工作的父母看顾孩子的负担。

现在回想我家30岁的老幺,在他两三岁时带他去体育馆,第一次看见跑道他就很喜欢,下场跑了一圈。这一跑,注定他长大成为长跑运动员。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对的。

培育孩子除了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特长能力,另一个因素是关注社会的需要。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难预测将来的社会需要。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同步,都处于不同阶段,要预测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的目光应该远大,有正确的观点与知识,才能造就孩子及培育出国家社会栋梁。

来到小学的孩子,因为有功课的压力,额外课程逐渐减少。小学生的时间分配越来越紧张,如果功课应付不来,这些课外学习当然会雪上加霜。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与兴趣有初步的了解,在到这个时候可以选择性让孩子专攻所长。

在岛国经常看见培育幼儿铺天盖地的广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因此,年轻父母给幼儿安排各种各样的班级,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多样化的幼儿课程是启蒙学习,让两岁至三岁的幼童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益智与技能活动,一来让孩子接触新事物,刺激他们学习与认知的本能;二来让他们与其他孩子接触,培养合群的习惯;三来让自己轻松一下,稍微喘喘气。

也许很多人以为样样都表现好的孩子最容易栽培。其实,这样的孩子也难成材,因为学艺要精,得付出更多时间,但每天每人只有24小时,要怎么分配时间确实不容易。再者,对什么体育、美育、智育等都自觉没天赋、没兴趣的孩子最难搞,因为他们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好,这些就是问题孩童的前兆。其实,多数人都是可造之材,但父母对他们的兴趣与天赋,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从小就喜欢看课外书,画画,摇摇笔杆,跑跑步,听歌唱歌,成年后虽然工作了一辈子,也很难改变年少时的这些兴趣。这跟我的一班老同学很相似,青春年少时爱摄影,爱书画,爱运动,阔别数十年后,我们竟然在熟悉的场合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