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是好事,但是越改越乱就不应该。如果当局展开调查的话,不难发现司机经常须花点时间回应乘客询问:是否会停在珍珠坊、珍珠大厦?如此一来,不只延误行车时间,也会分散司机的专注力。如果外来司机不及时回应,还会招来臭骂,这些无谓的麻烦,都是不了解使用者习惯所致。
过去几年里,我曾经多次建议陆路交通管理局,将设在天花板之灯泡移到路线栏目里头,让旅客在夜间也能清楚地看到路线信息;记忆力逐渐衰退的老人家,搭车前也须再次确认巴士路线。只注重巴士站之外观,不注重乘客实际需要,很不接地气。
近期巴士站的路线栏目做了一些改动:一、以前是按巴士站数目递增车费,现在以同一颜色固定一个标准车费;二、以前以商场名字、地标(例如珍珠坊、珍珠大厦、唐城坊……)为巴士站取名,现在改用地铁出口之英文字母(例如牛车水出口A/B/C)。
含糊的资料只会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也给外国旅客留下坏印象。如果巴士站位于地标百米内,以地标名称取名有何不妥?在中国许多城市,还刻意在车站名字旁边备注地标或景点名称,方便乘客。
新加坡是自由行旅客钟爱地之一,每年的入境旅客近2000万,别说是游客,就连国人也无法记住100多个地铁站的出口代号。
做出影响公众的公共服务决策前,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潜在弊病,并经过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贬评小组”,专门挖掘存在的弊病,完善后才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