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外泄后,陈振声在个人面簿页面上强调了这种沟通渠道的两个必要条件:“在闭门对话中讨论敏感课题时,互信与保密是很重要的。”泄露无疑破坏了信任,即便如今有不少人表示赞赏陈振声的观点与直言不讳,事件恐怕已经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试想有了前车之鉴,往后的闭门对话会上,政治人物面对众多出席者时,是否还愿畅所欲言?

2月17日,朋友在群聊里发了一段音频,说是贸工部长陈振声谈话内容,叫我们赶紧下载听听。后来才了解这是中华总商会办的一场闭门会议,有出席者录音外传,以致成为网上热议话题。音频里陈振声谈到疫情时期的多个关键问题:为何国人无病无须戴口罩、为何不必抢购食品,以及企业在这段低迷时期该做些什么等等。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陈振声直接批评抢购物资的国人是“白痴”和“丢脸”,粗糙和政治不正确的措辞颠覆了政治领导人的形象,也被部分人解读为暴露政治精英对小市民的鄙夷。

知情官员或许是想要提前告知身边人,让他们为橙色警戒早做准备;闭门对话与会者或许觉得陈振声谈话内容精彩,希望更多人知道,但再好的意图如今看来,除了满足人们的八卦心理之外,其实起到的正面作用非常有限。从点开到转发文件只需短短数秒,社交媒体与即时通讯应用程序的便利,让我们能迅速传播信息,或许也造就了“一有劲爆的新鲜事就要马上跟别人说”的虚荣。抗疫时期遭遇这种心态,十天内相继出现两起泄露事件,令人不由得担忧,在我们尚未战胜病毒前,是否已经失去了什么。

但不准确的假消息混淆视听;不合时宜暴露的信息也只会添乱。2月7日下午,网上开始流传一份疑似卫生部宣布警戒级别升至橙色的新闻稿,当时一度引发政府有所隐瞒、实际情况比官方说法更严重的揣测。虽说当天下午5时许,卫生部在记者会上正式宣布调高警戒级别,但各种谣言已利用文件提早泄露所形成的时间差迅速扩散,加剧民众恐慌心理。结果,大批国人当晚杀入超市抢购白米、面条和厕纸等日常用品。

(作者是新闻中心品牌与受众组长 limxh@sph.com.sg)

面对看不见的病毒,信息透明和及时沟通是稳定人心的重要手段。如今每天傍晚等卫生部公布最新病例数据已成为一种习惯,若有确诊病例,我们至少知道感染源、何时出现症状、在哪就诊,以及隔离前到过哪些地方等信息,让大家检查自己有没有“中招”,早做防护隔离的准备。

不过录音泄露后,也有许多网民在陈振声面簿留言表示支持;“网络公民”网站创办人卢洪佩发贴赞同陈的说法。关键在于,这番言论话糙理不糙,刨去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措辞,陈振声所要表达的信息是严肃的。若口罩与食品消耗过快,当疫情恶化时,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口罩为前线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在国际上采购物资时也会落于下风。争抢物资所展现的不信任心理,也有损新加坡声誉,有可能影响未来吸引外资。

闭门会谈的价值不难理解。公众人物在公开谈话中经常有各种考量与顾忌,措辞小心谨慎,信息量有限。把门关上私下交流,出席者不必拘谨,能针对敏感话题畅所欲言、分享没对外公布的数据资料;而相互交换得来的信息,也能为接下来的抉择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正因如此,各类不对外开放的闭门对话或吹风会,成为了政府、企业、媒体等团体之间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沟通渠道。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