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商家和学生来说是互惠互利。商家既多了帮手,又可清楚了解新一代消费者的喜好,寻找和巩固新客源;学生则能汲取在职场上的实战经验,而且或会对他们起到活在邻里,关心邻里的感化作用。

邻里商店理应是最贴近民生的商店,对所在邻里的居民要求最敏感,能迅速推出符合顾客要求和品味的商品。借助新科技是大势所趋,显然也是邻里商店力挽狂澜的途径之一。

无论商店规模大小,若做到这些,必能让顾客得到良好的购物体验,即使货品卖得贵一点,顾客也会认为物有所值,自然愿意再三光顾。

待客有礼,童叟无欺,相信多数做小生意的零售商都做到。其他方面则因为面对成本高、店铺小等局限,恐怕需要花多点心思,找出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劣势,才能吸引消费者。

但是,如果商家设有网店,会让我的购物过程更便捷。我可随时随地上网先浏览商品介绍,看中并确定有存货后,再依址上门,到店里看实物。

不过,做生意最终靠的是个人的眼光、胆识、生意理念、能力,甚至运气。这些关键因素,决定邻里商店是否能成功转型。

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可成为一股助力,把协助邻里商家列为修读营销、广告、数码科技等学科学生的实习项目之一或毕业专题作业,让学生有半年时间跟进,辅助商家落实顾问的建议,并从消费者的角度提供意见。

对我而言,现在上实体店购物还能解压。但当有一天喜好改变,觉得网购更有乐趣时,我期待商家们都已做好应付这样的顾客的准备。

由于保留上实体店习惯,作为消费者,个人对一家零售商店的要求是:货品合意、价格合理、门面美观、陈列整齐、环境舒适、待客有礼、童叟无欺;此外,销售员对所卖商品虽不要求了如指掌,却也须有基本认识。

近日新加坡零售管理学院、新加坡生产力中心和邻里企业中心三方决定合作,推出数码化与生产力顾问课程,携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邻里商家在网上的能见度。在接下来两年,三方将培训约100名数码化和生产力顾问以及20名导师,带领邻里企业朝数码化转型。这是邻里商店踏出改革的重要一步。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主任 tarntt@sph.com.sg)

编辑室内外

接受四个月培训的顾问日后可把数码商业知识传授给邻里商家,例如在各种电商平台设立销售点、整合与分析线上和线下的购物趋势等,让商家掌握“大局”,有机地将实体店与网购平台作业结合。

不过,顾问毕竟只是顾问,这样的顾问模式要怎么做到可持续性,有待合作三方进一步讨论。所谓师父请进门,修行在个人,顾问可以指点迷津,商人们做生意却并非靠顾问教几门课就能一举成功,尤其对一些无法一点就通或是“数码盲”的商家来说,接下顾问的指导后,相信还需要有人从旁协助一段较长的时间,确保改革不中断。

这样的要求太挑剔吗?其中,遭遇大型商场和网购兴起两面夹攻,经营困难的邻里商店,有多少能达到此等要求?

穷则变,变则通,是不变的道理。一些组屋邻区其实已逐渐迎来不一样的商店。报馆附近的沙律店、体育用品修理铺、糕点烘焙室,便是其中一些有特色、有卖点的“个体户”,店面设计亦有别于一般的邻里商店,有些在网上还得到好评,助长了生意。另外,也有商家或以加盟店的形式在一些邻里中心开设价廉物美的杂货店,产品定时更新、设计贴心,常给顾客带来购物的惊喜。

不是不网购,而是喜欢眼见为实,买东西要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因此到目前为止,到实体店去仍是我购物的首选方式。

有人问我,怎么不网购,还要亲自到店里买东西?

总之,不论是新店或老商铺,商家们一样面对激烈的竞争,在转型的浪潮里,不进则退,是残酷的事实。

个人认为,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可成为一股助力,把协助邻里商家列为修读营销、广告、数码科技等学科学生的实习项目之一或毕业专题作业,让学生有半年时间跟进,辅助商家落实顾问的建议,并从消费者的角度提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