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兰芝林地占地25公顷,原属马来亚铁道公司的土地,但在2011年归还给新加坡。这块土地后来规划发展为农业食品创新园。它最初只是一片灌木丛地,之后才慢慢长起植被,主要是生长速度极快的非本土树木南洋楹(Albizia),而成为现在的树林。
在环境保育工作方面,政府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尤其是利益相关者,而自然保护团体的呼声也日益壮大。最近,新加坡自然学会在官网上建议当局将33公顷的杜佛森林地块,从住宅用地的规划改为自然公园,原因是那个森林住着多达158种动物以及120个花卉植物品种。接着,超过3万人签名请愿,要求保留杜佛森林,而该区议员也将这诉求带入国会。
国人对生态平衡的关注,意味着政府在处理相关课题时,必须以谨慎与透明的方式,面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诉求。与此同时,国人有必要了解,新加坡是个弹丸小岛,在土地利用方面必须兼顾多方面的需要,必须在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求取平衡,而非被单一议题主导。在全球环保意识高涨之际,推进环保议程在一些国家成了不可质疑的政治正确;新加坡也必须加大力度推进环保、确保可持续性,但在具体操作中,仍须就事论事,以理性与科学态度面对环保议题,避免情绪性的反应,以达致兼顾各方需求的决策结果。
克兰芝林地误遭建筑承包商大面积清除事件曝光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前天(2月22日),贸工部长陈振声与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联合举行线上记者会,阐述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出席记者会的包括负责该地段的裕廊集团总裁陈文凯以及国家公园局公园及康乐总监梁志超。政府也委任国防部常任秘书(国防发展)兼通讯及新闻部第二常任秘书梁颖强检讨土地清除的作业程序,以免重蹈覆辙。
在新的阶段,新加坡致力于发展成为“大自然里的城市”,以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这意味着维护我国自然保护区免受城市化的破坏,并拓展自然公园的网络以及确保生态多样性。政府最近也公布跨部门的2030年绿色发展蓝图,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裕廊集团澄清,克兰芝林地不靠近自然保护区,也不存在重大生态价值,因此在2020年3月动工清除时,无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但在施工途中,工程拟增建一条沟渠,公园局担心污水可能污染林地的水道,因此要求裕廊集团进行额外环境评估。
李智陞在回应时指出,政府必须权衡各种土地需要,包括住房、绿色空间、基础设施、社区设施和工作场所等。他表示,国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令他鼓舞,并表示过去有不少原定作为住宅和工业等发展用途的绿地,最终因其生态价值而获得保留。
然而,建筑承包商在环境评估完成前,清除了4.5公顷的林地。
陈振声在记者会上对此事件表示,“显然地,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方式有欠缺之处”。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则指出,政府会深入调查这起事件,并对外公布调查结果。政府严正看待这起事件,反映了国人对环保课题的关注,尤其是年轻的一代。
在独立初期,建国总理李光耀便提出了城市花园的概念,要让新加坡成为绿意盎然以及清洁的城市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对岛国所可能引发的生存危机,环保的观念逐渐升华至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关注。因此,政府不再停留于绿化的环境,而是进一步加大自然生态的保育工作,包括减少碳排放以及扩展自然公园的网络,以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家园。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多名受访的国人之中,60.8%认为须优先保护环境,即便这会造成经济增长放缓和流失一些工作。这个比率远比2012年调查的43.4%以及2002年的30.8%高。
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在推行绿化与保护自然生态所做的努力,提高了人们对环保课题的关注与重视。而年轻一代对环保课题的诉求,又进一步推动政府的环保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