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披露,少年在2019年底搜索暴力资料时看到伊斯兰国组织的宣传短片,当中基督教徒遭处决的画面深深地激怒了他。他错误认为伊国组织代表了回教,而回教正在号召信徒杀害非信徒。这意味着少年在十四五岁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极端思想。差不多同个时候,他看到新西兰回教堂恐袭的直播视频,阅读了袭击者塔兰特发表的宣言,产生了共鸣。去年法国尼斯的恐袭,促使少年决定在本地展开袭击。
这个事件让人震惊,一个中学生究竟接触了什么信息,可以被极端思想荼毒至如此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此不把死亡放在眼里,冷血得让人不寒而栗。这个少年的被捕,留下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当局披露,少年制定好计划,选定攻击目标和路线,研究了该用哪种武器和工具,包括试图得到军火不果,但还是购买了防弹背心,并正在存钱购买开山刀。他看网络视频研究如何砍人最致命,还说自己做好被警察打死的心理准备。
此次事件说明,极端主义并不仅限于某个宗教或族群。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排他性,但只要选择的是主流、温和路线,并且抱持基本的人文主义信念、世俗原则,仍可以跟其他宗教和谐共存;反之,任何宗教只要没有把握好平衡,就容易产生极端毒素,这在不少国家已有先例。我国少数人还存有种族主义思想,对一些宗教也有刻板印象,这从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即可见一斑。但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个10多岁的青少年如此憎恨某个宗教,以致误信煽动性言论,甚至采取行动准备展开袭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互联网尤其社交媒体充斥着煽动性和仇恨言论。一些种族主义言论在一般人看来只是牢骚,但由于社交媒体就是一个不断放大单一种声音的回声室,所以长此下去可能在一些人心中发芽生根。南洋理工大学最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本地居民在冠病疫情期间感到孤独,使得社交媒体用量大增。倘若冠病疫情新常态持续四五年,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冲击不可低估。鉴于各种极端思想通过互联网散播,也不容易完全消除,因此如何净化互联网变得日益重要。
在社交媒体化的地球村时代,国际极右翼思潮对我们社会的影响确确实实存在,我们不能以为自己只是十万八千里外的旁观者。尤其是10多岁的青少年,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宗教理念,将形塑他们的价值观。因此,要提防这类年轻化的自我激进化趋势,家长、教育机构和宗教组织都有责任。青少年熟悉互联网,基本上可以找到任何他们想找的信息,包括自我激进化后想展开袭击所需要的武器工具、策划安排等。挪威极右翼分子布莱维克的恐袭计划和思想宣言在网上流传,一直在毒害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不少“独狼”袭击者也许正躲在暗处蠢蠢欲动。当然,限制年轻人使用互联网并不是解决之道,根本办法是教导他们如何明辨是非。
内部安全局去年11月援引《内部安全法令》,拘留一名16岁新加坡籍印族少年,他计划模仿2019年3月15日连环恐袭新西兰回教堂的凶徒,在事件两周年之际对本地两所回教堂展开攻击。这名少年是至今在内安法下,年纪最轻的涉恐落网者。
这一系列的恐袭互有关联,互相影响。塔兰特宣称他受到2015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恐袭及其袭击者鲁夫的启发;而鲁夫受到2011年挪威恐袭及袭击者布莱维克的影响。这些人都是自我激进化的极右翼分子,支持法西斯主义和新纳粹主义。由此可见,目前国际上侵扰多国的各种极端思想无孔不入,我们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侵害。
我们谴责这种破坏我们生活方式、共同价值观的极端主义行径。然而,一个如此年轻有活力的少年,我们不愿看到他就此沉沦,希望改造辅导能帮助他改过自新,共同拥护我国的立国之本和社会价值观;他未来仍将有大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