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形式的假信息,对社会最大的伤害就是动摇了互信。经济学家从“交易成本理论”发现,信任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资产。所谓“民无信不立”,在信任度高的社会,陌生人之间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各种创新和发明。相反,假信息和阴谋论盛行的社会,陌生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互信,甚至视对方为敌,真诚的合作也就无从说起。这样的社会难以进步,最终也无可为继。
假信息的武器化,主要是利用了人类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凭直觉先接受或反对某种立场,之后才寻找符合自己立场的事实,来合理化这样的决定。这是现代传播理论所形容的“同温层”或“回音室”现象,即同样主张的群体在虚拟世界相互取暖,拒绝接受抵触自己立场的信息。这是让假信息滋长和传播的温床。
所谓的假信息并非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现象,只是因为通信科技的迅速发展,才导致其危害性的无限放大。自有历史以来,就有虚假信息的存在,只不过从前是以谣言、传闻等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一般难登大雅之堂。自印刷业、报章、电台、电视,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播平台出现后,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才有所提高,形式也有所变化,以更为有蛊惑性的阴谋论面世。
假信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兴风作浪的另一发展,便是阴谋论的正常化。在口耳相传的年代,谣言还因为其小道消息性质,而被包括传谣者在内视为难以在大庭广众启齿之事。如今由于通信技术的普及化,阴谋论却反因为这种信息渠道掌控的民主化,而褪去了其反智的色彩,不但被一些热衷者广为传播,更为部分激进分子当作“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证据,导致社会对真相的基本认知陷入分裂。最新的例子,莫过于对待是否注射冠病疫苗的态度。
此外,除了经常的宣导,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数码素养”,恐怕也必须同理财知识一样,应尽早纳入主流教育课程内容,让国民从小便练就火眼金睛,学会从消息源、常识性等判断信息的真假,养成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的能力。已经进入职场或已经退休的成人,则应当努力走出互联网的回音室,勇敢地去接触对立的观点和信息,增强自己应对假信息的免疫力。唯有大家自觉的努力,才能有效地消除罗生门的空间,维持国人的互信与凝聚力,避免外力的干扰撕裂社会。
历史无法回头,社会也不能因假信息的危害而因噎废食,拒绝信息科技的进步。但假信息的危害之大同样无法忽视,必须把伤害降到最低。让人欣慰的是,上述调查也发现,本地人对传统主流媒体如电视、报章、电台和主流媒体网站的信任度,均高达六成以上。这道维护真相和基本共识的最后防线,必须严加守护。一旦失去了基本的公共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后果将不堪设想。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犹如一把双面刃,让假信息如虎添翼,不但登堂入室跟主流论述一较长短,更凭借这些当代通信科技手段,成为一些国家不宣而战的军事斗争伎俩。人工智能科技一日千里,还发展出利用图像移花接木的能力,产生了所谓的“深伪技术”(deepfake,或译“深赝”),颠覆了传统“眼见为实”的智慧,让真相进一步在虚拟世界乃至真实世界成为宝贵的稀缺品。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上周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年长者以及一房至三房式组屋居民这两个群体,更容易落入假信息的陷阱。这项针对2000多名公民和永久居民所展开的调查也发现,本地每10人中就有近六人,常接触并相信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呈现的假信息,反映假信息肆虐的程度。假信息腐蚀互信,进而削弱人们真诚合作的能力,对社会稳定是极其严重的威胁,必须予以重视并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