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工部长陈振声最近受访时指出,全球需求疲弱是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以及下行风险,而单靠更多的财政援助措施并非应对这个挑战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星展集团总裁高博德表示,许多公司在援助措施结束后将无法生存,它们面对的不再只是资金周转的困境,而是偿债无力的问题。他说,政府到时将必须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僵尸企业”。

这些拖欠的款项是否会成为银行的坏账,取决于疫情的发展。尽管政府为企业提供就业补贴以及租金回扣,但病毒阻断措施导致许多企业停工停产,不少雇员也因此停薪或减薪,或甚至遭裁退。即使阻断措施解除,但社交安全距离等防疫措施的规定推高了企业复工的成本。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及微型企业,命悬一线。一旦经济援助措施如期撤出,企业倒闭潮以及裁员潮将可能并发。

其次,经济援助配套拖得越久,企业与个人对政府财政的依赖越大。政府持续的拯救,容易导致企业与个人失去投资的纪律,造成道德风险的问题。另一方面,延后支付银行贷款,也将加剧企业与个人的债务问题。这不仅影响金融体系,也使经济援助的退出更为困难。

疫情在全球反弹,经济复苏的步伐将非常缓慢。孟文能警告,即使经济在下半年有所改善,但上半年经济衰退的尾部效应,将导致更多企业倒闭。他表示,这是经济调整与重组的必然结果。关键是,“我们要确保这个过程有序地进行”。

这些援助配套只是暂时性的措施,并将在今年底结束。上星期四,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透露,为了确保贷款人在援助配套结束后有偿债能力,金管局正同银行、金融公司以及保险业者探讨,如何逐步撤回援助措施。他表示,当局不会瞬间停止全部的援助措施,否则银行坏账大幅增加,将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造成“悬崖效应”。

在经济重组以及援助配套撤留之间求取平衡,以确保我国不会爆发企业倒闭潮以及失业潮,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社论 2020年7月22日

冠病疫情肆虐以及病毒阻断措施,导致不少企业面对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国人也面对生计的问题。政府为了保企业以及保就业,推出了总值近1000亿元的财政援助配套,包括就业补贴、租金回扣以及现金派发。此外,中小企业与个人也可申请延后支付银行贷款以及保费。

金管局的资料显示,在延付银行贷款措施下,共有3万4000份房屋抵押贷款申请延后支付本金与/或利息,这占房屋贷款总额的6%,而约有4%的家庭拖欠房贷。此外,超过6200人申请将信用卡卡债转为定期贷款,而超过2万5000份保单以及超过3200份汽车贷款申请延付欠款。在企业方面,中小企业有超过5300份贷款和保单申请延期付款。

政府在保企业以及保就业方面,已投入千亿元。在疫情还肆虐时中止或撤回援助配套,可能使政府的努力功亏一篑。但援助配套的经济成本很高,而且使债务累积,并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经济援助配套固然有助于纾缓企业与个人的现金流压力,并为他们在疫情期间争取更多的喘息空间,但是它的经济代价很高。政府在四个财政预算案推出近1000亿元财政援助配套,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约20%。此外,政府也为此动用国家储备520亿元。因此,经济援助措施不可能是长远之计,若不适时撤出,将对公共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