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正如普杰立所说的,最理想的是加速建设个人代步工具与脚踏车专用道,以减少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与路人争枪人行道的问题。但在过渡的阶段,有关当局或许须加强监管、推行临时性的局部禁令、利用科技减少个人代步工具的杀伤力,以及强化使用者的公民意识。
在过渡的阶段,要满足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以及行人的不同要求,是公共政策的一大考验。我们期望有关当局能够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案。
个人代步工具是科技创新的产品,它有助于新加坡更快速地实现少用汽车的愿景。此外,在新加坡注册的电动踏板车多达9万辆,并且已是送餐业者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全面禁用必定会引起很大反响。但另一方面,如果个人代步工具再度酿成致命悲剧,行人与代步工具使用者的矛盾将加剧。如何在公众安全以及科技拥抱这两方面取得平衡,考验公共政策制订者的智慧。
电动踏板车火患事件属于技术层面,比较容易处理。政府将在明年7月禁止人们使用不符合UL2272认证标准的个人代步工具,这比原订日期提前半年。此外,为了鼓励个人代步工具车主尽早报废不合规格的器材,注册车主在11月30日前把它们送到指定回收站销毁,每台车可获100元奖励金。
不论科技如何创新,行人在人行道上的安全应该是重中之重。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度高的老龄化社会,而人行道的设计主要是为行人的方便。组屋区底层以及走廊的设计,更是不适合个人代步工具的使用。政府禁止个人代步工具在公路上行驶,主要是考虑到代步工具使用者以及汽车驾驶人的安全。但个人代步工具与行人共用人行道,意味着安全隐患转到行人身上,尤其是年长人士以及小孩。
个人代步工具是科技民主化或普及化的体现。这个相对便宜而且监管还相当宽松的交通工具,让使用者在人行道上穿梭,快速地完成最后一里路的路程。然而,由于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与路人争抢人行道,酿成不少意外事件,再加上电动踏板车相关的火患频频发生,因此禁止个人代步工具的呼声,不绝于耳。
前天,交通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在国会表示,在理想情况下,人行道归行人,脚踏车专用道归活跃通勤工具,而马路则归汽车使用。但要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如果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的态度没有改变,政府考虑全面禁用这个交通工具。
普杰立形容全面禁令将是令人“遗憾”的,这显示禁令是只有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动用的最后选项。其实,他透露,当局将花一两个月的时间重新检讨个人代步工具安全使用的条例,并重新思考是否要推出额外措施。
人民行动党管理的15个市镇理事会禁止个人代步工具在组屋底层和公共走廊使用,属于局部的禁令。如果这个措施实行有成效,或许可考虑将它扩大到所有的组屋区,尤其是在个人代步工具面世前建设的成熟组屋区。但万一这个局部禁令还是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那么有关当局或许应该考虑临时性的全面禁令,对个人代步工具的使用以及安全问题进行全盘的检讨,并找出更可行的替代方案。
不幸的,在陆路交通管理局积极处理个人代步工具问题之际,一名骑脚踏车的65岁妇女,在勿洛北遭电动踏板车撞倒伤重不治。这起悲剧,引发更多人支持全面禁用个人代步工具。
但要摆脱个人代步工具对路人造成的安全隐患,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挑战。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与路人争抢人行道,反映了基础建设的相对滞后,而鲁莽驾驶导致的意外事件,则凸显了公民意识的不足。要在这两方面做出改变,需要一段时间。
社论 2019年10月9日
在监管方面,陆交局已颁布多项措施,包括个人代步工具的重量、时速以及体积;使用者的最低年龄以及规定个人代步工具的注册与检验要求。但如何有效地执行这些条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则是一大挑战。在这一方面,科技或许能帮助解决部分的问题,例如个人代步工具最高时速的设计,以及对违例者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