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国际化”离不开其“亚洲性”,若后者因英文独大而流失,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国际竞争力,更严重的是失去马来群岛、印度和中国等母族文化体的尊重和接纳,成为一座孤岛。

中国崛起一直被当作加强母语教育的重要理由。这当然不无道理,但若付诸王部长的上述论述逻辑,则经济理性显然不能构成母语教育正当性的核心。毕竟,母语教育的原生驱动力必须是内在且恒常的,如果认不清这个驱动力,任何外在且变动不居的因素,如中国崛起所带来的经济机会,非但无法构成有效的说服力,未来反而可能沦为反对者的说辞。

但是因为新加坡是个由不同移民后裔所组成的国家,再加上殖民宗主国强势的英语至今还存在的实用价值,导致语言教育成为一个必须有意识抉择的政治课题。新加坡特殊的移民和商贸历史,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多元性”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竞争力和凝聚力的来源。

毋庸讳言,华人占本地人口七成以上,华文华语教育的成功,是建立新加坡人身份意识的关键前提;在学校强化马来语和淡米尔语等其他母语教育,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

严格说,母语原本应是不学自会的,婴儿牙牙学语之时,母亲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母语。

1980年代国人对学习日语趋之若鹜,现如今已经是明日黄花,正是前车之鉴。

正因为新加坡的建国之路远未结束,我们还必须依靠多元种族的母族文化养分,来滋养共同身份意识的确立——这才是强化母语教育的核心正当性。

此外,鼓励母语的跨族学习,比如王部长演讲里所提到的华侨中学学生,用流利马来语同其他学校的马来同学交流的情形,应当是特选学校及母语教育未来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当每一所学校都跟特选学校一样重视母语教育之时,也就是特别辅助计划大功告成之日。

一个国家的身份认同需要几个世纪来孕育和成熟,它必须从各个社群的丰富文化中汲取养分。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赞成特别辅助计划应当持之以恒,并且同时加强马来文和淡米尔文的教育及应用,借此来巩固国家认同,建立有新加坡特色的国族身份意识。

同时,英语如今已经成为通用语言的现实,不但让推动母语教育减少了助长沙文主义的忧虑,反而能取得增强新加坡国族认同的效果。

社论 2019年2月26日

语言不单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传承价值意识的重要载体。位于两洋中枢再配以多元种族共存的优势,是新加坡所必须正视且善用的珍贵资产。

独尊英文,长期不但将削弱本地文化的多样性,更会让新加坡在自然地理和心理地理之间造成撕裂。

虽然建国才54年,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政策以及所形成的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文英语已经构成了年轻一代国人的日常用语乃至身份认同的核心元素。这对于形塑共同的身份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强调母语教育,必须从巩固国家认同的高度去认识。

然而,若因此而误以为摒弃母语教育,才是构建国族认同的终南捷径,却未免过犹不及。因为,日常的英文单语现象仅是冰山一角,多元种族的丰富文化生态,才是潜藏在水平线下的整体现实。

今年是教育部特别辅助计划推行40周年,教育部长王乙康在特选学校成立40年的活动上发表演讲,强调学习语文和文化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新加坡的建国之路远未结束。

因此,在特别辅助计划40周年之际,反省的深度和广度都应当更进一步。不只华文华语的教育必须深化,马来文和淡米尔文在正规教育体制里也必须得到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