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祭拜神明祖先,焚烧冥纸,甚至纸扎祭品,从屋子、车子,到各类现代化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焚烧的物品“与时并进”;但是在公共场合过度焚烧大件祭品,污染空气,很多时候把树木也烧坏,破坏了公共环境,则非“跟上时代”的做法。尽管社会上反对过度焚烧祭品的舆论时有所闻,但没有人会出面喊停。宗教界多年来也不见改革祭拜形式的大动作,足见其中的敏感性。

《礼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在华人心目中,庙堂是祭拜祖先灵魂之所,敬祖祭宗是海外华人的精神核心。祠堂庙堂随着华人的散居各处而广为分布。新加坡是个华人居多的社会,除了清明和一些重要的华人传统节日,如春节、中元节,祠堂寺庙都会有节日仪式,让人们通过一些形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怀思。这也是华人节日和传统仪式得以长久保留下来的原因。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留下千古名言“祭之丰不如养之薄”,说的是,在亲人死后才给予大鱼大肉的祭拜,不如生前即使是清贫的奉养。祭拜先人不在于祭品的丰厚,也不在于焚烧物品之贵重,道理浅白。但现代人重形式,要加以实践还需社会风气之善加诱导。

清明、中元节之值得重视,在乎一颗崇敬先祖先灵的心。这颗心常在,形式可以因时因势而制宜,人情义理兼顾的礼仪形式更能保持“常新”。禅寺劝人以鲜花水果取代焚烧,符合环保的大义;也有人建议以先人之名施药、施棺,也是一种为人子女的尽孝。

在这件涉及部分华人习俗的“小事”上,禅寺仍是谨慎行事。如果在清明和中元节这两个追思祖先和祭拜鬼神的重要节日期间,公众能够妥协一些不利环保的做法,则全面放弃没有理由不能做到。

据普觉禅寺的说法,这项规定主要是要减少焚烧、废物和污染情况。“由纸皮制成的冥纸箱焚烧时会制造更多浓烟和烟灰。因此,连同环保焚烧炉的烟灰过滤系统,在高峰期如清明节和中元节,将有效减少对环境影响。”禁烧冥纸箱的规定也将适用于中元节期间,禅寺也有意在将来扩大为全面禁令。禅寺从环保的角度作出这项规定,可视为跨出祭拜形式改革的一步。

普觉禅寺的新规定可起带头作用,让更多庙堂更有环保意识地改革一些不合时宜的形式。这其实是个老问题,社会的进步并没有淘汰一些流传已久的祭拜形式,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如人们在节日或是丧礼上焚烧冥纸,通过特定形式表达对先人的崇敬和怀念,正是一种人文的体现。不管是宗教或是节日,形式也是重要的一环,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都该互相尊重彼此特有的形式,这是我国多元社会求同存异的基础。

清明节将至,光明山普觉禅寺已发出通知,今年开始禁止公众在清明节期间焚烧冥纸箱,鼓励改用鲜花和水果祭拜先人;广惠肇碧山亭也从明年起执行相关规定。

过去,各个选区内的做法是,中元节期间,在一些组屋楼下设置冥纸焚烧炉,这是兼顾人情和环保的做法,也避免因为随处随意焚烧冥纸,给其他居民造成不便而产生摩擦。

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