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米都是一样的,为了找出哪一款能做出最好吃的炒饭,李嘉俊也尝试了各种不同国家和品种的米,最后选用了符合他预期效果的日本珍珠米。

炒饭的秘诀,许耀元不吝啬与人分享,因为在他看来“没有手艺和食材质量,就算有方法也难以复制陈福记的味道”。


谈到餐馆的起伏,许耀元坦言,扩充的速度太快使得餐馆难以把控品质和价格,渐渐忘了“初心”,也让老顾客失望。

“我可以一次过炒三四十盘,但是不可能维持那个味道。”

陈福记在过去半个世纪凭借金镶银炒饭打响名号,在鼎盛时期,陈福记曾在河滨坊、新达城等地点拥有十家分行。

afs_0665_Large.jpg
许耀元在印尼开设螃蟹养殖场,更好地控制食材品质及价格。

许耀元说:“陈福记的原则是传承,如果你真的学会了,他人也学会了,我也觉得很开心,因为你能把陈福记的炒饭发扬光大。”

他说:“我当时这么做了,也就意味着如今每一天都必须通过实力,证明自己的炒饭是最好吃的,才对得起这块招牌。”

如果说陈氏姐妹开创的陈福记是1.0版本,那许耀元1995年接手后就是陈福记2.0版本,如今2020年重新出发,许耀元通过直接掌控整个生产链包括拥有食材源头迈入3.0新模式。


“炒饭是新加坡人爱吃的食物,而且吃起来的香味能令人愉悦,为什么说它不配担任主角?”

采访时,许耀元也耐心向记者分享炒饭的技巧:陈福记的炒饭是先炒饭,把饭炒香后再把鸡蛋下锅包裹饭粒,和一般先炒蛋再炒饭不同。

一盘简单的炒饭究竟蕴含着什么魅力?又如何传递出“传承”以及“冒险”的精神呢?今天的大特写就走进陈福记和炒饭之王一探究竟。

单单为了蟹肉,许耀元就花了三年的时间走访菲律宾和印尼鲜为人知的岛屿,只为寻求理想的螃蟹养殖场。

凭借着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也在创业的那一刻决定以一个看似狂傲的名字命名餐馆。

他说:“以欧洲等地的食肆来说,他们有七成的生意都来自外卖,但本地堂食就占了九成之多,我们是时候跟上脚步了。”

陈福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创办人陈月女和陈月婵两姐妹以独特的炒饭方式,让武吉巴梳路的饭馆声名大噪。

在细节上,简单的炒饭原来代表了新马中餐馆的风格,尤其是在厨房四宝:葱姜蒜和小葱头的运用,树立独特的新马中餐文化。

重新出发:陈福记3.0

他说:“职员都是朋友介绍,我们都很愿意去教,更重要的是,他们愿不愿意学习,因为这将决定我们是否能维持质量和扩充营业。”

他说:“别看都是中餐,新加坡厨师在厨房四宝的运用比较精彩,陈福记的炒饭也是,炒饭中葱的运用,其实就是很多熟客追求的本地独特怀旧味道。”

联系着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炒饭,是老板一样的坚持,就是越简单的料理越讲究食材的质量。

李嘉俊目前聘请的厨师大多在加入前都未经过正规厨艺训练,他都会耐心地传授炒饭的技巧,希望能培养足够有能力的助手。

李嘉俊说:“2017年底开设第一家分店后,生意起初没有那么好。当时许多顾客在得知我们只卖炒饭,都望而却步,选择到别的地方吃饭。”

炒饭秘密:坚持最新鲜食材

一盘简单的炒饭,会让你想到什么?是用剩饭剩菜做成的简单料理,还是在宴会最后纯粹用来填饱肚子的碳水化合物?

对于炒饭的秘诀,陈福记并没有刻意隐藏,以前曾推出烹饪课程视频,巅峰时期也举办过多场炒饭比赛,分享炒饭的方法。

李嘉俊为了维持品质,坚持每次只能炒两盘炒饭,即使排队的人龙再长,需要等候的时间再久,但他宁愿做少,也不愿做得不好。

陈福记:一度失‘初心’

三个时代:陈福记的不同定位

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李嘉俊的炒饭,两家分店每天都大排长龙,虽然店内会摆放牌子来显示预计的等候时间,但仍有顾客因为等候时间而上网吐槽。


炒饭之王:狂妄店名是鞭策

“本地餐饮业太依赖供应商,不了解食材背后的供应链,随时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中国的商家可出双倍价钱挑走好螃蟹,本地市场唯有捡别人挑剩的货。”


然而,遇上租金、人力和客源的种种挑战,陈福记的饭香一度在2016年消失,直到近期老板许耀元重出江湖,在大巴窑6巷重新营业,继续如法炮制炒饭香。

许耀元说:“一般餐馆都由最资浅的厨师负责炒饭,我们反而是大厨负责炒饭,每一盘炒饭都蕴含一整只新鲜螃蟹的精华,味道因此可以始终如一。”

许耀元说:“目前只想做好眼前的事,螃蟹供应还需几个月的时间稳定,不过我已计划复制大巴窑店的模式,以及探索其他注重品质和食客感受的营业模式。”


这一度让李嘉俊感到心灰意冷,以为自己当初对炒饭的坚持是错误的,直到后来,有顾客开始将炒饭的照片上载到社交媒体,才让他慢慢积累人气。

“炒饭是新加坡人爱吃的食物,虽然是一个很常见很简单的料理,但是食客记忆里都有很深的味道,而一盘好的炒饭,就能带给食客感动。”

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配角,却被本地两家餐馆视为镇店之宝,赋予它新生命,也吸引了许多饕客慕名前来。

如今位于黄金大厦和盛港两家分店每天大排长龙,每日能卖出1000盘炒饭,每盘价格介于4元到7元8角。吃一口李嘉俊的炒饭,不只是满足味蕾,更能品尝出他创业的努力。

如今重新出发,仰赖许耀元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开设了螃蟹养殖场,更好地控制食材品质及价格,每天限量10盘金镶银炒饭,让这定价25元的每一盘都能复制当年的美味。

对于老招牌“陈福记”来说,炒饭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也能体现出餐厅对于质量的坚持。餐饮业新生力军“炒饭之王”则孤注一掷,依靠一盘炒饭创业,带给食客简单的快乐。

由于采用新鲜蟹肉,炒饭的价格从每盘3元一路增加到25元,还一度成为话题,登上国会殿堂,并被时任贸工部长的姚照东拿来作为物价讨论的例子。

afs_0656_Large.jpg
陈福记的炒饭因“料多”而屹立不倒超过50年。

陈福记今年重新出发刚好碰上冠病疫情,但许耀元认为这正是餐馆重出江湖的好时机。

“等候时间太长,一度有顾客在网上留下恶评抹黑我们,可是几天后又看到他们前来排队,看来炒饭的魅力可以感化他们。”

一盘陈福记的招牌金镶银炒饭上桌时,餐馆瞬间飘散着饭粒的镬气香和螃蟹的鲜甜香,这是50年不变的味道,也是最能体现“传承”的香气。

放眼未来,陈福记和炒饭之王都希望借由热潮继续扩充,在全岛各地开设更多分行,让新加坡随处都飘散炒饭香。

spen8452_Large.jpg
炒饭之王因每盘炒饭精致的摆放,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的讨论。

原本的陈福记是在牛车水一角经营的饭馆,许耀元接手后,积极在市区扩充,包括设立可容纳超过上百名食客的4500平米餐馆。

相较于陈福记50载传承,“炒饭之王”(King of Fried Rice)是新晋品牌,一盘炒饭包含着老板李嘉俊(23岁)对饮食的热忱,和对创业的冲劲。

疫情冲击:加快转型速度

面对抹黑:用炒饭来说服顾客

每一盘炒饭飘散的是年轻老板对于料理的执着,他16岁时就毅然决定辍学,到珍宝海鲜当学徒,日日披星戴月,一步一脚印学习各种烹饪技巧。

吸取之前开设许多大型分行的失败经验,让许耀元意识到餐饮生意无需太大的地方或高人潮的地点,只须在方便外送的地点开设厨房就已足够。

炒饭之王在疫情期间曾提供送餐服务,随着疫情减缓,这项服务虽然已取消,但是李嘉俊也从中受益,通过分析送餐数据,锁定在盛港开设分店。

他也十分讲究炒饭的呈现方式,带给食客味觉和视觉的享受,成功吸引更多食客前来“打卡”。

“从米粒、到鸡蛋、到炒饭内的猪排或虾仁,每一步都是特别选购和处理,对供应商的要求很严格,每一盘炒饭都带来同样的感动。”

陈福记上一次结束营业,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把控质量,为了更好的控制品质及价格,许耀元从原材料的养殖过程就进行严格的把关。

他说:“有人已经联系我们要购买特许经营权,但是我担心无法控制品质,最大的困难就是要传授炒饭的技巧。”

爱吃炒饭的他后来也自行研发炒饭的食谱,更凭着对炒饭的热爱以及对本身手艺的信心,于2017年创业,当时的他年仅20岁。

把自己的餐饮店名为炒饭之王,看似狂妄,但这不仅是对自己有信心,更是要鞭策自己。

李嘉俊也希望把触角延伸至全岛各地:“我希望在明年底以前,新加坡东南西北中都有我们的分店,让所有食客不用长途跋涉就能享用一盘炒饭。”

不怕外传:炒饭吃的是手艺

他说:“只不过这些人通常在吃了炒饭后,都会成为回头客,我也学到与其直接回应网络黑子,应该用自己的炒饭来说服他们。”

期望未来:满城飘散炒饭香

afs_0610_Large.jpg
许耀元大方分享自己的炒饭秘诀,包括先炒香饭粒再加入蛋液。

“当年我还在一家美国公司当财务总监,但在朋友的介绍下买下陈福记,因为我认为他们的炒饭是应该传承下去的。”

spen8409_Small.jpg
不管炒饭之王排队人龙多长,李嘉俊都坚持每次只能炒两盘,以保持每一盘炒饭的水准。

“25元的价格不算太高,经典配方是一盘炒饭配一整只螃蟹的肉,螃蟹价格更从1995年的一公斤8元翻了几倍,就好比吃一盘辣椒螃蟹的分量。”

屹立50年的炒饭,每一粒米饭和每一个食材都体现出对品质的坚持,炒饭俨然成为这份坚持的代表物。

位于大巴窑的餐厅规模有限,店内只有四张桌子,但许耀元相信,生意能继续通过送餐和外带服务进行。

20岁创业时,李嘉俊抱着对自己独门炒饭的绝对信心,便将所有积蓄投入生意当中。

每颗饭粒:品质的坚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老顾客找到我们,吃了第一口炒饭,直接激动地说:‘就是这种味道,就是父母在我小时候带我来吃的味道。’”

一开始将炒饭作为主打菜时,生意曾经面对低谷期,单单来吃炒饭,对顾客的吸引力不高,直到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的口耳相传,才让生意上轨道。

炒饭的诀窍也是以小火炒饭,耐心确保饭炒得到位后再加入食材或是调味,一盘炒饭需要将近8分钟才完成,和其他地方的快火快炒非常不同。

这也是许耀元第一次听到陈福记的名字,他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下陈福记,并且离开任职的公司,将全部精力投入经营和扩充陈福记,希望让这个品牌传承下去。

他说:“当年餐馆越开越多是个错误的生意发展方向,满足的只是业者的优越感,如今餐饮生意只须在方便外送的地点开设厨房就已足够。”

社媒爆红:生意转亏为盈

第二次转型后的陈福记走进邻里,把菜单和人力安排精简化,新菜单把焦点放在螃蟹、肉骨茶及炒饭上,店内最多也只能容纳10人,因此专注外卖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