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她像一只八爪鱼般,一个人打理乐龄活动中心。工作包括举办各种活动、回答各类查询、区内住户警铃响起要去查看,也得安抚不同老人家的情绪、帮他们处理各种急事,甚至劝人不要寻死。

当你我慢慢变老成了乐龄,有把握享受“喜乐的年龄”吗?

明年开始,全国所有270家乐龄活动中心和乐龄护理中心,都会逐步升级为服务社区所有老人的“乐龄综合服务中心”,政府也将提供更多人力和资金,帮助中心培训友伴接触社交孤立的老人,并在中心提供复健养生的服务与设备。

但刘慧瑾担心老人有急事,晚上或周末找不到人求助,她经常将中心电话转驳(divert)到个人手机。前阵子午夜11时45分就接到一名老妇来电求助,因洗脸盆水喉漏水很担心。她好好安抚后,隔天早上拨电给有关当局安排人员前去维修。

74岁的陈珠英很爱唱歌,患关节炎、右眼失明的她也说不想麻烦儿孙,而用当了多年清洁工积攒的公积金存款,买下乐龄公寓。她每周到圣公会乐龄中心拉筋晨运,形容主管刘慧瑾好像是她的家人。

林金芳住在一房式租赁组屋,目前每周需要洗肾三天,一年前患上糖尿病后出入都需要坐轮椅。她说,之前在厕所昏倒,三四小时后邻居发现门没关、风扇开着又没人应门,电召救护车,才救回了她一命。

他说,我国乐龄设施的管理思路,正从区分健康与病弱的“医疗模式”,转型为应对人口老化,为社区所有老人提供全方位身心服务的“人口保健”模式,医疗体系与区内社福机构和基层组织将密切协作,有如甘榜一样互相支持。

忙如‘八爪鱼’甘之如饴

刘慧瑾劝了林金芳多次,也上门探访她,最后终于以94岁外婆还需要她照顾为由,打动她决定洗肾求生。

 乐龄活动中心当第二个家

本期《大特写》,记者采访多名年长者、同一社区三家社会福利机构的主管,也了解监管乐龄活动中心和社区支援服务的卫生部新策略,看各方如何提供全方位关怀,帮助新加坡人优雅地变老。

“未来几年,当局将逐步加强有关乐龄设施(包括乐龄活动中心、乐龄护理中心与活跃乐龄中心)的标准服务,对象也从租赁组屋和乐龄公寓的老人家扩大到全岛的所有乐龄人士。”

20200907_ln_datexie-04_Large.jpg
兀兰1道相隔几座组屋的三家社福机构:关怀乐龄中心、圣公会乐龄中心,以及飞跃家庭服务中心,无微不至地照顾区内老人家。

我国社会福利机构对乐龄的定义是60岁或以上,到时乐龄人士的占比肯定超过25%。

记者追问下,她才说:“今天有一个安娣刚出院,住院时我们有通电话,她一过来就哭着用广东话对我说‘Agnes,我好惨啊’,我必须安抚她的情绪。这就是很真实的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邓淑婷与张景盛这两名社福机构的乐龄服务总管,原本都在银行任职,分别担任副总裁和助理副总裁,中途转业的他们受访时异口同声说,为人服务感到很有意义,虽然减薪“加辛”却甘心。


已经在这个工作岗位两年的刘慧瑾,受访时谈到典型的忙碌日常时,这样举例说:“想象你坐在这里吃午餐,只有一个人,中心电话响起,门口有人询问,忽然老人家的住家警铃也响起,你的心也慌了。对你来讲,哪一个重要?每一个都重要。这时候只有自己的午餐最不重要,要马上放下,去处理别人的事。”

发言人说,未来的“乐龄综合服务中心”新模式,将包括“ABC”三元素,即为健康老人提供活跃乐龄(active aging)活动、为孤独老人提供友伴(befriending)服务,以及为病弱老人提供有关护理(care)的资讯与转介服务。

“因为有时只会讲马来话的异族同胞进来求助,或者来中心的老人家各自讲自己的方言,我就得耳听八方、眼观四面,听他们在说什么,然后跟这位讲几句福建话,转过头又跟另一位讲广东话,必须让他们感到受重视,没有被忽略。”

未来新模式 动员更多居民守望相助

兀兰1道相隔几座组屋的三家社福机构,服务互补、密切协调,无微不至照顾区内老人家。三家机构主管都期待未来新模式能获得充足人力支援,社区资源也能更好地整合。

除了每天主办和协调各类运动、歌舞、书画和讲座活动,所负责的区内住户若警铃响起,她也得拨电或上门查看。她曾遇过住户不小心拉到警铃,却不友善地甩门。

“明年逐步提升到乐龄综合服务中心后,服务的组屋范围将从目前的五座数百人,增加到55座的4000人,需要充足的人力支援,但目前细节还未出炉。”

学习接纳 发掘老人可爱之处

培训友伴 接触社交孤立老人

刘慧瑾在物流业工作20多年,也当过学生托管中心主管,受邀管理乐龄中心后,体会到最重要是学习接纳老人家。“有些真的不可爱,身上有异味有跳蚤、讲不听,先别虚伪地说你爱他,要找出他可爱之处,学着接纳他、尊重他。”

监管全岛关怀机构乐龄服务的主管邓淑婷(49岁)说,未来乐龄综合服务中心新模式的两大重点,是动员更多友伴义工去接触不爱出门的社交孤立老人,并在社区提供复健医疗服务,减少病患再次入院的概率。“我们肯定需要更多人力和资源,但这方面未有具体细节,还需要边做边收集反馈和进行调整。”

83岁的邱三益年轻时当义工教气功30多年,如今每周三次到圣公会乐龄中心,读报、运动和学字画。因为不想麻烦三个儿子,开德士42年的他在妻子病逝后到处租房,“跟不同屋主相处得很愉快”,八年前他用公积金买下了乐龄公寓独居。

“现在什么事我都会找Agnes,她都安慰我,帮助我。我决定好好活下去。有时看她工作忙,也会推轮椅去买面包给她吃。”

其实标准作业程序是,乐龄中心主管只需给老人家中心的电话号码,下班后可以“切割”,好好休息。

乐龄中心每天平均迎来40名老人前来参加活动。受访当天,刘慧瑾一直招呼老人家吃点心,但其实她自己忙得没时间吃午餐,只吃了一个李子。

根据多名社福中心主管透露,新模式估计将从明年起逐步推行四年,相信会在2025年后全面推行。

换句话说,像刘慧瑾这样“包山包海”的乐龄活动中心主管,将获得更多人力物力的支援,中心转型后,也被赋予更大的使命,要为新加坡年长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这只“八爪鱼”伸出触角时,不是要捕捉猎物,不为攻击或自保,而是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妥善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20200907_ln_datexie-05_Large.jpg
83岁的郑和龙最爱唱余天的歌,他也常煮甜品和做手工,与区内老人家分享。(温伟中摄)

更紧急的,还包括生死攸关的事。上过辅导课的她总是察言观色,一年多前发现单身清洁女工林金芳(54岁)脸色忧愁,探问下发现她惊知自己要去洗肾,否则只能活三个月,顿时失去求生意志。

区内的关怀乐龄中心为居民提供各类康乐活动、定期安排护士提供体检等医疗服务,与慈善团体协调为租赁组屋提供送餐服务,也安排年长者到中学当义工,教学生方言与传统价值观。

为了让老人家感觉受尊重,她尽量掌握各种语言和方言。

飞跃家庭服务中心及飞跃社区服务主任凌展辉(59岁)说,期待未来新模式能动员更多居民守望相助,“每一区、每一层的邻居,都可成为互相照顾的友伴,毕竟远亲不如近邻。”

监管全岛圣公会乐龄中心的张景盛(43岁,圣公会社区服务乐龄服务主管兼综合就业服务主管)说,中心主要为健康的年长者举办活动,并另设“新旧百货”店,培训精神疾病康复者适应上班的情况,协助他们融入社会。

与关怀乐龄中心相隔一座组屋的飞跃家庭服务中心,主管王丽萍(39岁)透露,中心有20多名辅导员和社工,为该区居民提供辅导和转介服务,帮助他们应对生活挑战。她透露,一些老人家与家人相处不愉快,包括遭严重虐待问题,或遇到病痛和经济困难,中心都可倾听并提供援助。

20200907_ln_datexie-02_Large.jpg
邱三益年轻时当义工教气功30多年,如今每周三次到圣公会乐龄中心,读报、运动和学字画。

再过10年,每四个新加坡人当中,就有一个是65岁或以上的年长者。

20200907_ln_datexie-09_Small.jpg
圣公会乐龄中心主管刘慧瑾心系老人家,5月病毒阻断措施期间,写毛笔字祝贺年长者母亲节快乐,再通过通讯应用传送视频献出心意。(受访者提供)

不单如此,约半数的乐龄设施,也将为更孱弱的老人家提供进一步的日间护理和复健等医疗服务。“卫生部将继续与利益相关者联系,根据反馈来调整有关模式和营运。”

无论鳏寡孤独、老弱伤病,还是老当益壮、宝刀未老,年长者能否老有所养、老有所用?

据本报了解,乐龄活动中心往后服务的范围,将从目前几座乐龄公寓或租赁组屋的数百人,十倍增到四五千人。

中心的义工张亚叶(68岁)已两次到附近中学,教中三学生说简单的福建话,令她感到很充实也很快乐。租赁组屋居民郑和龙(83岁)两年前因抑郁症入院,过后来中心积极参加活动,爱上唱卡拉OK,也成为了热心义工,常煮甜品和做手工送给老人家,也鼓励邻居来参加活动。

“凡是医院或政府来信看不懂,我都会拿来请教她,前阵子半夜洗脸盆漏水,也很谢谢她帮忙联络当局搞定。”

银行高层中途转业  减薪‘加辛’也甘心

要求她紧急处理的事项,还包括钥匙落在家中得找开锁匠、家里养的猫死了要处理尸体。她苦笑说:“许多人来求助都不会跟你客气的,都认为自己的事情最紧急……”

当社会迈向老龄化,我们的乐龄关怀网做好准备了吗?

针对有关消息,卫生部发言人受询时说:“目前,全岛有约130家乐龄活动中心为健康的长者提供活跃乐龄活动;也有140家乐龄护理中心,为病弱的长者提供日间护理和复健等医疗服务。在这270家乐龄设施当中,八家是同时提供活跃乐龄活动与日间护理和复健服务的活跃乐龄中心(Active Ageing Hubs)。”

一些乐龄综合服务中心也将与社区中的医疗组织合作,在社区设立护理站和医疗站,服务慢性病患者,为他们监控和评估病情,教导他们照顾自己。此外,关爱乐龄办事处旗下的乐龄支援网络(Community Networks for Seniors)也会通过关爱乐龄大使,去接触所有60岁或以上的国人,让他们了解和参与社区里的活跃乐龄、友伴和护理服务。

他坦言目前乐龄活动中心“关注的群体太少”,但未来要接触社区所有老人,人手问题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难题。“尤其是老区,当服务对象扩大到照顾四五千人后,有相当多病弱的老人家需要进一步上门探望,就算动员和培训友伴,也需要更多工作人员来负责。”

“八爪鱼”刘慧瑾(53岁)是圣公会乐龄中心主管,她所管理的乐龄活动中心负责兀兰1道五座乐龄公寓的226户居民。

答案不在茫茫的风里,而在于自己打算怎样过生活,以及大环境是否更“亲老”。

她与高中同学结婚并育有两个儿子,27岁长子主修心理学,毕业后在另一家机构从事乐龄关怀工作。她很感恩家人都认可她工作的意义。她感叹许多年长居民经常很无助,欣慰自己能帮上忙,平日也很乐意帮他们看英文信函,前阵子也为行动不便者代领口罩和搓手液,探病和探丧也已是生活一部分。

他们都不要麻烦儿女,选择独居,把乐龄活动中心当成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