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及这个医疗筹资模式是否适合在新加坡推行时,林方源则反问,我国是否能一直承受双位数增长的医疗开支。“目前的按服务收费模式是可恶的,但因为行政上容易处理,所以三四十年前是必须的……然而在现今数据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能以不同方式为医疗服务筹资?我认为是可以的。理论上这是应该做的,虽然实施过程中会面对极大挑战,但我们有选择吗?”
也参与报告的陈笃生医院老年医科部门高级顾问医生林伟雄指出,在现有模式下,医疗业者进行预防护理时并不会获得奖励。医药费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医疗护理在很大程度上以医院和专科医生为主。
林伟雄指出,很多人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没采取行动,因此需要更早灌输健康生活的思维,毕竟国人难以一夜间开始健康生活。然而他认为,吓唬方式对年轻人的效果不大,因为年轻人还健康,无法完全体会患病的后果,因此需要采用更具创意的方式传达这个信息,例如让年轻人觉得运动是赶上潮流行为,或在小学数学题目让学生计算运动量和它所能消耗的卡路里等。
在这种模式下,国人不论动用多少医药资源,只须支付那一笔固定费用给医疗业者,如此一来,医疗业者的利益在于让国人保持健康,因为使用的医疗资源越少,业者的盈利就越多。
新模式则把医疗业者和国人的目标调整为一致,帮助国人预防疾病以降低医疗成本。换言之,病人每动一次手术,对业者形成的是成本而非利润。类似模式目前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实行,提供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和医疗设施的业者集合成一个大集团,鼓励更多人接受身体检查,也成为远程医疗的佼佼者。
本地医药费持续上涨,专家建议我国可改用另一种医疗筹资模式。与其每次看病时付费,国人每年可预付医疗业者一笔固定款额,业者为了降低成本就得积极预防病人患病,让业者和公众拥有减少看病的共同目标。
这是保诚保险新加坡(Prudential Singapore)进行一项有关长寿研究报告的建议之一。提出这项建议的医疗政策顾问、奥纬咨询公司管理合伙人林方源医生星期二(7月23日)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我国按服务收费(fee-for-service)的模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反,病人看病的次数越多,业者所赚取的利润也越高。
调查针对各年龄层国人询问医疗人员是否观察到他们积极预防五种疾病。以25岁至45岁的年龄层为例,仅27%的受访医疗人员认为这个群体有在积极预防失智症,另外只有30%则认为他们有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相比之下,医疗人员认为至少六成的年满65岁长者会积极预防这些疾病。
林方源也提到政府作为本地最大的医疗服务业者,或许可带头与保险业者合作实施这个模式。
保诚保险推出的研究报告试着了解国人是否从经济和健康等方面做好活到100岁的准备。除了寻求医疗专家的意见,他们也在去年3月向203名在医院、综合诊疗所或家庭诊所的护士、家庭医生、专科医生等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