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萨维围绕“回教恐惧症”和基督城恐袭事件提出15个论点,他概述了公众和学术界对回教的认知不足或错误,例如他认为“回教恐惧症”这个词汇涵盖对回教徒的所有偏见,而不是单指字面上的恐惧。
她以近期在社交媒体上热传毛利哈卡战舞视频指出,新西兰年轻人在恐袭事件后展现了团结力量,让经常挑拨是非的网络和社交媒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场所。
参与论坛的包括英国利物浦大学社会学、社会政策与犯罪学部门高级讲师里昂·穆萨维、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修博士、牛车水—金声族群与宗教互信圈主席陈圣辉以及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雷米·马赞。
傅海燕致辞时提到,最新调查显示,近半数年轻人认为宗教极端分子可享有在网络或社交媒体发表激进言论的自由,这个情况让人担忧。
国人须分辨与种族和宗教有关的偏颇信息,站稳反对仇恨和偏见的立场。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鼓励年轻人思考如何利用网络空间,捍卫新加坡的社会凝聚力。
她说:“如果任由在网上发表激进言论的事情经常发生,久而久之不仅会被视为正常,还会成为主流意见。”
民间组织“和平玫瑰”、OnePeople.sg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昨天携手举办青年论坛,探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又称基督城)于3月15日发生回教堂恐袭事件后,本地年轻人对种族和宗教课题的意见和看法。百余人参与了三小时的讨论和问答环节。
他的其他论点包括相较于激进、暴力的形式,回教恐惧症更常在生活中以对话、开玩笑形式出现,社群或基层在解决回教恐惧症问题时,也应保持警惕,避免弄巧成拙。
论坛结束后,不少出席者搭乘主办方安排的巴士,参与傍晚6时在乌节路The Red Box为基督城恐袭事件死难者举办的悼念活动。新西兰驻新加坡最高专员乔·廷德尔也出席,多名宗教领袖在现场祈愿和平。
年届50岁的朱迪·弗朗西斯—韦腾布罗赫两年前从美国迁居新加坡,她以生还者身份在论坛上讲述亲身经历的911恐袭经过。她说:“我认为恐袭事件会不断发生。在具毁灭性的事情发生前,人们做的准备越多,事发时在心理上就可以更好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