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员工更了解“渔民”的运作,陈俊子还特别安排他们到巴刹“实习”。
此外,他也经营鱼类订购网站,推出各种配套,比如适合小孩子食用、少骨而切成方块方便烹煮的鱼肉。
陈俊子也引进自动收钱和找钱的现金处理系统,店员无需触碰钞票又斩鱼,既节省时间,又确保卫生。
商场设分店 辟厨房示范烹调
巴刹环境湿漉漉、肮脏又有味道,花了一年也请不到工人。
鱼摊“渔民”(Dishthefish) 由陈俊子在三年前开设,他的妻子王淑娴(30岁)后来加入,负责营销策略与网购业务。
他说:“现在上巴刹的很多都是女佣和陪月嫂,他们会要求收据好向雇主交代,使用销售点终端系统还可以打印出收据。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员工后来爱上巴刹的氛围,因为在巴刹里,顾客就像好朋友,“你会记得他们几时出国,特别喜欢的鱼类等,员工认为比较有人情味。”
后来,陈俊子到西海岸广场开设零售店面,因干净又有冷气,才成功聘请到员工。
陈俊子笑说,和妻子自大学时期开始,每次出国都会走访当地的鱼摊,希望借鉴可取之处,提高本地鱼贩的水平。
巴刹环境差 花一年请不到工人
陈俊子也善用科技经营生意,比如他使用销售点终端系统(POS系统)处理每天的销量和营收,从中掌握顾客喜好等数据,作为下单订货的参考。
去年10月,“渔民”也在西海岸广场开设零售店面,店面还特辟厨房,让他们有机会向客户示范如何处理和烹调鱼类。
陈俊子的父亲当年在裕廊鱼市场从事鱼类批发,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比他年长14岁的二哥则在裕廊西巴刹经营鱼摊近20年,陈俊子12岁起每逢周末都会到档口帮忙,对这行一直有着格外的热忱和使命感。
他说:“年轻一代没有时间上巴刹,对烹饪也不那么在行,这类新一代鱼摊需要设在商场内。”
他使用透明的玻璃柜来展示鱼鲜,防止顾客随意戳碰鱼肉,“一般鱼档随意让人触摸很不卫生。”
陈俊子坦言,没什么人愿意到巴刹工作,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通过登报、社交媒体请工人,一直没着落。
无计可施下,他只能一脚踢,大清晨到批发市场进货,接着到巴刹开档,下午则给网上买客送货。
用玻璃陈列柜取代“简陋的桌子”展示鱼鲜,33岁年轻鱼贩以光鲜干净的装潢,现代科技的经营手法,打造新一代鱼贩的形象,要保住湿巴刹文化。
妻子王淑娴看他忙不过来,去年10月辞去投资管理公司高级执行人员工作,加入卖鱼的行列。
2014年农历新年期间,他尝试在网上卖鱼,反应很好,让他兴起创业的念头。原本从事投资公司业务发展主管的他,在2015年9月选择到合乐路附近的庙弯巴刹开档卖鱼。
有别于一般摊档,只用几张桌子搭成一个简陋的摊位,陈俊子的鱼摊“渔民”经过精心装潢,给人带来清新干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