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建国大学中文系教师林雪莹观察到,该校部分毕业生到中企工作一两年后还是返校教书,因为中企跟印尼文化不一样,“压力大,经常要加班”。
印尼华教人士观察到,近年来非华裔学华文的热忱比华裔学生还高,华裔一般较崇洋并排斥中文,非华裔在家庭教育和宗教影响下反而不会西化。
32年同化政策导致华教断层
记者和一名建国大学传媒系教师交谈时,印证了这个说法。这名年轻教师说,自己华语很差,高中华文考核时老师想拉他一把,就叫他唱一首《老鼠爱大米》,他唱了,也就过关了。
他说:“新加坡有NIE(国立教育学院)对吗?你们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体制,想当华文教师至少要经过几年培训。印尼的华文教育完全由私人办,政府不反对你做,但也没有去培养教师,大气候建立不起来。”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国汉办”)在印尼华教解禁之初就派教师到印尼支援。
印尼《新报》报道,潘国文当时讲述自己在2017年花了一个多月走访爪哇岛,接触到的年轻华人几乎不会说华语,让他十分震撼。
他乐观评估,中国逐渐强大将会迫使印尼华人把中文学好,但印尼华文教育复兴大概要等上40年。
位于雅加达西区的八华学校在100多年前是雅加达著名华校,也是荷印时代第一所华校。它躲不过1966年的排华浩劫,一度消失30多年。华文解禁之后,八华在校友大力支持下成功复办。
甲女和乙女争风吃醋,丙女劝架。这不是雅加达街边吵架情景,而是雅加达慈育大学中文系大二生的即兴表演。学生在台湾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表演学会“劝解”和“阻止”这两个中文词,逗趣对白引发全场大笑。
当老一辈华人“走了”之后,年轻一代能继续点燃印尼华教火苗吗?
连俊伟判断:“再多个两三万人都不嫌多。现在印尼的华文教师应该有四五千人,大大小小的学校和补习中心都要老师,真的不够用。”
根据网上资料,华人占印尼总人口约1.2%,相当于300万人,另有说法是720万人。不论是300万或720万,中文市场的大饼是存在的。
年轻本土教师赞成流行文化当教材
连俊伟希望企业界和教育界能结合力量,有系统地培养一批有眼界、有新思维的印尼华裔人才,通过他们去影响印尼传统政治精英,逐步提升中文地位,同时让非华裔多接触华语,增进族群相互了解。
八华学校校友会秘书梁成柱说,东爪哇的习经院已经培养出华语很不错的非华裔学生,中爪哇甚至出现“戴头巾的非华裔教华人子弟学中文”的现象。
毕业生到中企打工可领到900万至1000万印尼盾(约900至1000新元)月薪,比其他专业的薪水多一倍,中文水平较高的月薪可达1500万印尼盾。
两名年轻本土教师——建国大学的王侦燕(32岁)和八华学校的王爱莲(31岁),都赞成用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流行文化当补充教材。她们也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国连续剧和文娱节目。
关楠原籍中国大连,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尼语言专业本科生,成为印尼的中国媳妇后已入籍印尼。她说:“开不开班随便你,教材也没统一,有新加坡版、大陆版、台湾版,考核也随便你,国家没有统一。”
在李昂的认知中,她不是华人,因为父母都不是华人,但李昂的爷爷其实是郭姓华人,她出生前早已过世。李昂的中文名是老师根据她的印尼名字发音取的,结果姓氏从“郭”变成“李”。
潜台词是:印尼语是印尼华人的母语,华语是外语。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黑色五月暴动,导致苏哈多隔年黯然下台。瓦希德1999年出任印尼第一任民选总统后,全面解禁华文,让华教重获生机。
中企抢人才 师资不足扯后腿
印尼全国学府的师资缺口到底有多大,受访者均表示没有一个正式统计数字。
因为上海老公和中国连续剧,王爱莲的华语还带点大陆口音。她笑说:“以前追看过《还珠格格》。”
同学们确实态度认真,但与他们接触后深刻体会到,印度尼西亚的大环境很不利于学华文。中文系学生私下用印尼语沟通,跟华文教师也讲印尼语,除英语和华语等语文课外,学校科目全用印尼文教学。
关楠说,英语在印尼是第一大外语,更多年轻人把中文视为一种有利于工作的工具语言,不像老一辈有很深的中华文化情结。
中国语言专家潘国文将苏哈多的同化华人政策概括为“三禁一强”:禁华校、禁华报、禁华社,强制入籍。
连俊伟说,曾经一度是每年派300至400名教师,但外援教师数量一上升,官方就会收紧,近年来华文外教的门槛不断提高,包括只接受25岁以上且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外教人数随之下降。学校每年还得帮外教付费更新签证,这让一些资金较薄弱的学校吃不消。
连俊伟认为,华语教学在实践中仍难以进入印尼国民教育体系,这也是华教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该校六年级学生李昂(Lyan Callista)是热爱中文的“半华裔”学生,志愿是当外交官。她说:“中文不难学,心里想学就一定学会。”
印尼一般采用新加坡或中国的华文教材。林玉玲认为,学生读中国课本会较吃力,新加坡课本更适合零起点学华文的印尼学生;这也因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能转到新加坡念书,读过新加坡课本容易衔接。
83岁的李卓辉说:“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了,但它会出现的;5000年中华文明不会倒下。”
华文在印尼将消亡?
建国大学中文系学生庄语嫣(20岁)一句话点醒了记者。
中企砸钱跟学校争抢人才,是印尼华教师资不足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中国吹响一带一路号角后,已有至少1000家中企落户印尼。
在解禁之初,印尼一度掀起“华文热”,私立学校纷纷开设华语班,“三语”(印尼语、英语、华语)学校和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成为印尼华语传播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据《亚洲周刊》2010年报道,印尼华校复办时,单单在雅加达就有200多家华文补习班。
知名媒体人李卓辉说,目前全印尼的三语学校有约80所,跟1957年华教最兴旺时约1850所华校相比有天渊之别,“华文教育在印尼还没有复兴”。
32岁的慈育中文系主任洪萍利说,因为中资企业工资较高,该校中文系毕业生六成加入中资企业,四成当教师。
本土培养的学生执教意愿不强,留学中国的海归也一样。中国汉办通过孔子学院提供奖学金给印尼学生到中国念书,条件是回印尼必须教中文。受访学界人士透露,很多学生没履行合约,而是选择加入中企。
华文解禁后,虽然官方把华语文教学纳入正规体系,列为国民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但在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主席连俊伟看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慈育大学大二生刘婉妮(19岁)来自西加里曼丹坤甸一个华人群聚区,小时候跟父母讲家乡话,常听港台流行歌。她笑说:“都是‘老人的歌’,《甜蜜蜜》还有刘德华的《谢谢你的爱》;爸爸喜欢刘德华。”
在民丹岛长大的建国大学大三生蓝宝欣(21岁)是典型个案。她在家跟父母讲潮州话,五岁开始学华语,在补习班学会《唐诗三百首》。她告诉记者:“我经常看新加坡和台湾的电视节目,也看过很多台剧和韩剧。”
推动华文教育须靠印尼本土华人
华教难真正进入印尼国民教育体系
印尼年轻一代华人特殊的语言和身份认同可追溯至1966年。苏哈多在1965年推翻亲共的苏卡诺后掌权,隔年推行全面同化印尼华人政策。1967年,中国和印尼断交,1990年才恢复建交。
“我们在印尼,当然讲印尼话啊。”
看新加坡台湾电视节目学华语
全班虽是华人面孔,从口音和用语听得出,华语并不是他们熟悉的语言。不过,在执教的台湾中原大学教师段佩芬眼中,学生还是很棒。她说:“他们都很有学习热忱,参与度很高。”
潘国文断言:“汉语作为一种族裔语言,有着极其强大的基础,但不过一两代人的时间,说灭就灭了。(汉语)目前的状况,恐怕比不上印尼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印尼的少数民族毕竟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华人不会说华语,不认识华文。没有语言,文化也将荡然无存。”
苏哈多强制推行的同化政策导致一至两代印尼华人不懂华语,华教出现严重断层现象。
林玉玲说,新加坡课本的特点是,教材生活化,插图吸引人,内容不涉政治。“比如‘放学后我跟姐姐回家,姐姐扫地我抹桌子’,句子很生活化,学了之后就可以用。”
开玩笑吧?他猛摇头说:“不骗你。”
中国语言专家潘国文很悲观。2018年他在北京一场论坛上犀利发言,称华语在印尼作为华人族语“实际上已濒临消亡”。
乙:“他先打。”
展望未来,连俊伟认为外援虽很重要,但印尼华文教学最终要靠印尼华人推动,因为“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印尼复杂的政治和社会情况”。
慈育大学由财力雄厚的印尼知名华裔商人郭桂和创办,该校中文系口碑颇好。2008年开班以来,学生人数从最初一个年级约12至16人,增至目前250人,教师人数也从八人增至13人,外籍教师占一半。
解禁20年后,这股华文热还在吗?接受《联合早报》访问的印尼华教人士普遍认为,华文热犹在,但华文教学还在龟速爬行。
连俊伟认为,这是让华人在印尼安身立命的最好方案。他说:“推动华文不是为了印尼华人,是为了每一个印尼公民。我们应该让友族从小接触中华文化,了解华人的心境,接受华人也是印尼的国民,如果以后有人煽动排华,他们就不会呼应了。”
按慈育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关楠的观察,印尼华文教育的症结是毫无章法,水平参差不齐,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没有一套规章制度或课程设置,加上圈内人的整合力量比较薄弱,“就走一步算一步吧。”
连俊伟说:“一般学校付不起,就请不到老师;老师人数不够,就很难收生。局面很尴尬。”
华语较强的印尼华裔学生有个共同点——从小跟父母或祖父母在家讲方言,一起看海外华语电视节目,喜爱华文流行文化。
李卓辉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说,爪哇岛包括雅加达的华文教育办得也许不够好,但苏北棉兰和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就很不错,不能以偏概全。
华校和华文报被取缔,中文刊物被海关视为毒品,汉字被禁用,华人社团不准庆祝华人传统节日。虽然官方没发布政令强制华人入籍,但通过各村长和邻里组长进行游说,普通华人家庭因害怕而不得不入籍, 被迫改用印尼姓名。在这段时期里,华人只能偷偷摸摸学华文,一旦被发现公开使用华文,轻则遭警告,重则坐牢。
华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亚饱经沧桑。1966年,印度尼西亚禁止使用华文。长达32年的禁令,导致一至两代的印尼华人完全被同化。华文禁令在1998年解除后,印尼马上掀起了学习华文热潮。这股“华文热”现在是否还在燃烧?《联合早报》记者上月中旬走访雅加达的学府,了解印尼华文教学20年来的变化。
非华裔印尼人学华语热情更高
雅加达八华小学的三年级学生上华文课时,桌上都有一本《快乐伙伴》。这是名创教育出版集团出版的新加坡教材,总经理兼出版发行总监林玉玲受访时说,新加坡的华文课本大概在2001年进入印尼市场。
新加坡课本
丙:“你们是好朋友,不要这样。”
八华理事顾问梁荣升说,这种不知道自己是华人的同化现象在印尼相当普遍。
甲:“你为什么跟我男朋友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