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虹说,母亲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女儿迟迟没结婚令她十分烦恼。父亲原本很少催婚,但此前生病住了一次医院,让他开始担心如果女儿也遇上同样情况,就没人照顾她。不过,郑虹认为即使结婚也解决不了问题:“在深圳大家每天忙得见不着面,就算要做什么手术,老公恐怕也没办法一直守在身边照顾。”
他也指出,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让不少父母自作主张为子女征婚,这从各地公园的相亲角落聚集的都是家长就可见一斑。“父母如果想当然地把自己当做救助者,往往会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他们如果能通过深入沟通,理解孩子对婚姻的态度,设法消除他们对婚姻的偏见和误解,反而有助缓解年轻一代的恐婚情绪。”
乔伊也一度和郑虹一样,面对家人的不解和催促。乔伊的父母甚至后悔太早为她在上海买房,认为如果她没有房产,在相亲对象看来就不会那么高不可攀,或许会更容易嫁出去。
乔伊笑着说,自己过去重视颜值,希望对方高大帅气,“现在就算个子比较矮,头发没那么多,甚至秃头我也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两个人价值观相符和经济条件匹配。”
“虽然有个人在身边,出了什么事有照应,但如果得了慢性病,也不能保证伴侣就会照顾你几十年。养儿防老就更扯了,不是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吗?我看我们这一代人以后都会进养老院,没准还没到那时就意外猝死了。与其为几十年后的事担心,不如活在当下。”
父母催婚最苦恼
决定不结婚后,郑虹最苦恼的就是如何与父母沟通。每次和家人聊天时她都提心吊胆,担心什么话题都会扯到结婚上。她还记得有一次买保险时,正在考虑受益人填谁,就因此被母亲数落:“别人都是填配偶或子女,就因为你不结婚,才不知道要填谁。”
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爱好广泛……不想结婚。
40岁的李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产品经理。和多数上海单身白领一样,她并不为独自生活而担心,也已经做好和朋友一起养老的打算。不过,她依然通过朋友和家人的介绍去相亲,希望找到一个能长久相伴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结不结婚都无所谓。”
上一段感情结束至今已有四五年,期间郑虹陆续和几个人约会过,但都没有发展为长期关系。她自嘲大家都是“打工人”,每天光是工作就忙得焦头烂额,“朋友聚会都只能约在晚上10点以后,哪里还有时间谈恋爱?”
“感觉不对”就不结婚
去年初冠病疫情期间,郑虹在厦门老家居家工作了两个多月。与父母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不仅每天被催婚,还被家人拉到公园相亲角落去征婚,令她哭笑不得。
两个求婚者中,一个家境富裕,希望李妙婚后能当全职太太,但她觉得自己不够爱对方,辞职在家无异于给他当保姆。另一个求婚者令她心动不已,却是个花花公子,她担心对方婚后会继续拈花惹草,最终也没答应。
曾经有两次结婚的机会摆在李妙(化名)面前,但她思索再三,还是回绝了求婚,因为“感觉不对”。
大城市让郑虹更难找到伴侣,但也为她提供更自由的空间。忙碌的工作让同事们只顾各扫门前雪,几乎没有人介意她结婚与否。虽然一个人偶尔会觉得孤单,但郑虹还有许多事可做——看电影、逛展览、去美容……最近还报了个绘画班,借机结交新朋友。
独特的爱好让周依莲在网上结识了天南海北的“霹雳道友”,也缓解了她和同龄人找不到共同语言的不安。她说,周围的朋友大多已经结婚生子,聚会时聊的话题她总是插不上嘴。相比之下,和拥有同样爱好的网友更能聊得来。
谭刚强建议面对家人催婚压力的年轻人寻求第三方协助,例如父母相对信任的亲戚朋友,或有一定权威的专家。他曾帮助一些大龄未婚者调解与父母的关系,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情况并给出建议,更容易被长辈接受。
学者:教育程度超越男性 女性越难找到合适伴侣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李妙的择偶对象也变得越来越少,这让她越发意识到婚恋市场对女性不公平。“男性的吸引力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他们到了30多岁,还可以找20多岁的小女生。但女性如果没有在25岁之前嫁出去,之后要找对象就越来越难。再说,一个‘A级’男性可以匹配ABCD级女性,而女性如果嫁给比自己条件差的男性,就会被说成‘下嫁’,我们的选择范围比男性窄太多。”
不过,这个情况在乔伊的父亲到上海短住之后有了改变。她说,父亲到上海参加一个同乡会,发现许多同龄人在当地的子女都还单身,而且上海本地的未婚女性也不在少数,慢慢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金钱和心动都不足以让她踏入婚姻,李妙追求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她在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说:“我想要一份长长久久的感情,希望两个人都能100%爱和关心对方。有朋友说我太‘作’,恋爱观还像学生一样,但工作和生活中已有太多事身不由己,只剩感情可以自己掌控,就让我再坚持一下吧。”
郑虹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坦言,她几年前还会以结婚为目的去积极结识异性,但近年来频频听到朋友婚后的不幸经历,让自己对婚姻的期待一降再降。“很多外人眼中的好老公,后来都被发现出轨;已婚女性对丈夫的期待也逐渐变成搭伙过日子,生了小孩以后压力就更大了。”
33岁的乔伊受访时说,过去她的生活一直顺顺当当,但没在30岁前像多数同龄人那样完成婚姻大事,对她打击很大。她开始频繁地参加相亲活动,但迟迟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这让她怀疑自己性格有问题,甚至陷入焦虑。
年轻一代对婚姻的态度由向往转为恐惧,直观地反映在结婚率下跌。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过去六年全国结婚率持续滑坡,从2013年的9.9‰一路降至2019年的6.6‰。从地域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越低。2018年全国结婚率最低的地区是上海市和浙江省,广东、北京和天津的结婚率也相对较低。
同在上海工作的建筑师乔伊(化名)也发现,过了30岁以后,她的市场“行情”直线下跌。“多数和我年龄接近,条件又不错的男性都倾向找30岁以下的女生。愿意和我见面的,多是年龄更大或条件没那么好的人。”
尽管对成家生子并不期待,但郑虹心里明白,只要她一日不结婚,就得面对家人的催婚。说到这里,她叹了口气:“如果我有一天真的结婚,那一定是因为家里的压力太大。”
和许多上海白领一样,乔伊每年都会出国旅行。她已经计划好,如果再过10年还是没结婚,就会搬到其他国家生活,或是换一份完全不同的工作。“如果没办法获得婚姻这种体验,我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丰富我的人生经历。”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校长讲座教授杨李唯君受访时指出,随着教育程度提高,更多女性经济独立,婚姻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女性的必需品。如今更多女性想追求职业发展,但由于职场对女性的歧视有增无减,令她们难以兼顾职业和婚姻,有人选择为了事业而推迟结婚。此外,大城市的便利设施和丰富活动,让人们更愿意享受娱乐与消费,这也可能导致年轻一代延迟甚至舍弃婚姻。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14亿人口中有6.85亿人是女性,比男性少了3000多万。不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女生占比达52.5%,比重高于男性。杨李唯君指出,中国女性普遍希望嫁给比自己学历和收入更高的男性,但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超越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伴侣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除了耳提面命,父母也不时为郑虹介绍相亲对象,但多数人都不符合她的要求。郑虹对此也很反感,但她知道如果抗拒,又会惹得父母不高兴,于是就采取“冷处理”:加完对方微信后互不聊天,或聊了几句就不再继续,彼此成为“通讯录里的陌生人”。
“男人买了房就有勇气结婚,女人买了房就有勇气单身。”
全国结婚率六年来持续滑坡
乔伊说:“小城市思想比较保守,单身者往往被认为是异类,周围人的异样眼光给父母造成压力。当他们知道这个情况在大城市很普遍,就会觉得这是正常的,不再那么担心。”
她也澄清,自己并非坚定的“不婚族”,只是还没有碰上合适的人。虽然不追求“真爱”,但乔伊认为,还是要找个能长久过日子的人。如果为了结婚而结婚,最终可能是以离婚收场。
33岁的郑虹(化名)一年前刚在深圳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让她更坚定了一个人过日子的决心。在这名软件公司客户经理看来,婚姻只是一纸经济合约,“如果我自己能过得好,就没什么必要结婚”。
不过,“道友”们结婚生子后往往不再参与活动,还能全情投入的多数都还单身,这让周依莲愈发不想结婚,“女性结婚以后,就被要求全身心投入家庭和育儿。周围已婚的朋友都觉得失去了个人自由,如果我结婚了,没有时间维持现在的爱好,要怎么办?”
像郑虹这样的“不婚族”在中国与日俱增,其中又以女性居多。她们多数年过30,受过良好教育且经济独立。选择不结婚,既是出于相信没有婚姻也能过得很好,也因为她们在婚姻中看到的弊端多于益处。
结婚率走低的同时,离婚率逐步攀升,从2010年的2‰增至2019年的3.4‰。杨李唯君注意到,多数离婚申请都由女性提出,“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的性别角色没能跟上中国女性的地位提高,男方或婆家仍然期待女性包揽家务和育儿,女性得肩负家庭和职场的双重任务”。
在陌生人眼中,33岁的周依莲(化名)是福建泉州一名普通公务员。但点开微信朋友圈,就会发现她的多重身份:古筝演奏者、舞者、裁缝、cosplayer(角色扮演者)……这一切都缘于她11年前迷上台湾“霹雳”系列布袋戏。周依莲不仅把自己装扮成剧中角色出席同好活动,还为此自学缝纫、绘画、古筝和舞蹈,以便更贴近角色气质。
“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一旦结婚,这些爱好可能都要舍弃。”在采访周依莲的过程中,她反复强调,担心结婚会让自己变得“不自由”。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在一个城市终老一生。工作和生活漂泊不定,也令更多人把婚姻视为负担而非保障,这在人口流动性高的一线城市尤为明显。
即便是已在深圳购房的郑虹,也打算在一两年内申调到其他城市,感受不同的生活。对于以后会在哪里养老,她还没有确定答案,但她确信结婚生子不是养老的“安全牌”。
不过,乔伊随后发现其实周围有不少优秀但未婚的女性,她也逐渐找回自信。在相亲市场上身经百战,让她更明确自己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伴侣,并为此做出妥协。“原来一直觉得自己是被选择的一方,其实只要我愿意降低条件,我就有更多选择余地。”
拥有这些特质的“不婚族”在中国与日俱增,为何不婚族中以女性居多?她们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又怎么面对一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