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外长会议凸显国际社会矛盾立场
全球冠病疫情方兴未艾,中国抗疫外交也仍是进行式。这场巨变究竟将如何影响全球格局,既取决于中国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反扑,维持住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取决于美国和欧盟等国际主流国家,还需要多久时间重整旗鼓,挽回各国对它们的信心。
除了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的还有两个月来累积的丰富抗疫经验。
王江雨指出,虽然美国目前忙于自救,没有能力向世界提供援助,现任总统特朗普也对担任全球领袖不感兴趣,但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借此提升国际话语权,依然会刺激美国政府采取反制行动。
王江雨观察到,乐意全盘接受中国抗疫经验的国家,多是缺乏完善医疗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即便是意大利,也是欧洲各国中实力相对较弱的。“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这些传统西方强国,它们或是出于自豪感,或是出于对自身医疗体系的自信,都不会轻易采纳中国的做法。”
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作为第一个暴发大疫并走出公共卫生危机的大国,如今正通过输出抗疫物资、人员和经验,着力提升国际形象并推展外交议程。这轮外交攻势依托的环境非比寻常,在各国引发的反响也不尽相同。
成晓河说,美国疫情在武汉封城两个月后才暴发,它本有充足时间防疫,却因政府轻视而导致疫情在国内扩散,如今要把责任推给中国,很难争取到国际支持。
但这一次,美国没有像往常那样获得盟友们力挺。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反而暗示美国应为澳洲疫情暴发负责。他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说,澳洲确诊的冠病病例中,大多数源自美国,而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故意传播病毒。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成晓河受访时指出,中国在前期应对疫情失当后,先是通过封锁武汉防止疫情扩散,近来又向各国伸出援手,试图以此消解作为疫情首发国招致的反感,扭转它在疫情叙事中的被动局面。
孔裕植也认为,冠病疫情在中国暴发和受控,都与中国体制有关,别国很难效仿,而韩国也有此前应对中东呼吸道综合症(MERS)的经验,没必要抄中国的“作业”。“以大邱为例,我们没有封城依然能控制住疫情。”
丁一凡则认为,中国在疫情中展现的大国实力和国际主义精神,将大幅改善它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但中欧关系可能因此不进反退。
成晓河说:“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之争如今延续到了公共卫生领域。中美谁能在疫情中占据主导地位,关键点是看谁先在疫苗和特效药研发上取得突破。这是世界各国迫切需要的关键资源。”
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万人感染2019冠状病毒,疫情中心也从中国转向欧美国家。在欧洲各国争抢医疗物资、美国确诊病例跃居全球首位的同时,中国已控制住国内疫情,并向多个国家输出抗疫物资、人员和经验。这轮抗疫外交攻势怎么展开,成效如何?中国在疫情叙事中的被动局面能否就此逆转,全球外交格局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1月底就向中国捐赠200万个口罩和10万套防护服的韩国为例,中国本月宣布援助韩国110万只口罩、1万套防护服,以及5万人份检测试剂。20多个地方政府也向韩国的友好城市捐赠医疗物资。不过,韩国平泽大学教授、东亚政治学者孔裕植接受《联合早报》访谈时说,这类新闻并未在韩国得到广泛报道,也难以弥补前期防疫失误对中国形象造成的影响。
输出抗疫经验提升国际话语权
但成晓河也警惕中国网民关于“中国将成为美国拯救者”“各国都来抄中国作业”的论调。他指出,美国的疫情现在仍在发展期,凭借这个超级大国的实力,相信不久后就能控制住疫情,届时它也能输出自己的抗疫之道。而中国正在经受境外输入病例带来的风险,这是对中国抗疫经验的又一次考验。
“不论中国的出发点是什么,单从结果来说,它的做法对抑制全球疫情蔓延有百利而无一弊,应该鼓励中国继续这么做。”
耿爽上周三(25日)介绍,中国已先后同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亚细安、欧盟和非盟等组织举行近20场专家视频会,分享防控和诊断等方面的经验。中国也将冠病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翻译成多国文字,与各国共享。
上周的七大工业国集团(G7)外长会议,就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矛盾立场。据欧洲外交人士透露,由于美国坚持在联合声明中使用“武汉病毒”一词,遭其他国家反对,联合声明最终难产。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分析,中国在这个特殊时期帮助各国本是好事,如果只是默默付出,能够为它赢得国际社会尊敬。“但这个善意却被主事部门的高调宣传作秀给消耗了,再加上中国本身没有真正的软实力,很难就此改变其他国家对它的印象。”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认为,国际社会应该更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做法。他说,中国一直在构建“崛起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当前的抗疫外交符合它一贯的方针,也不像过去的“大撒银弹”做法那样露骨。
国际外交格局不会因疫情洗牌
他提醒,像意大利这样无法从欧盟获得援助的国家,会对中国的帮助心存感激,但也会因此陷入夹在欧盟和中国间的困境,“另一方面,德国和法国等欧洲核心国担心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反而可能令中欧关系恶化,演变为一场地缘政治之争。”
受访学者认为,中国抗疫外交有三重动机。一是礼尚往来回报中国疫情暴发时伸出援手的国家,二是弥补前期应对疫情失误给国际社会带来的负面印象,三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不过,这三重目标相互交错,令外界对中国的抗疫援助观感不一。
不过,受访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外交格局不会因此发生大洗牌。虽然中国可以借助疫情展现它作为崛起中大国能为国际社会带来的益处,借此拓展多边合作并提升国际影响力,但仍无法完全取代美国多年来的国际领导地位,如果中国拓展外交的动作过于强势,甚至可能引发传统西方国家反弹,令中欧和中美关系承压。
中美争夺疫情叙事主导权
他说:“中国人认为,我们做得这么好,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但这反而让美国、法国和德国这些西方大国的舆论恐慌,他们出于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警惕,不会对中国交口称赞……中国和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差距会越来越大。”
意大利知名调查记者朱莉娅·庞皮利(Giulia Pompili)则披露,中国提供的抗疫物资,大部分都由意大利自费购买,并非意大利官员此前宣传的“捐赠”。
孔裕植指出,作为最先暴发疫情的国家之一,不少韩国民众认为韩国是中国瞒报疫情的受害者,“把一切祸根归咎于中国第一时间的错误”。即便过后中国在抗疫方面表现“相当称职”,但仍挽回不了此前留下的负面印象。
向来被视为高度一体化的欧盟,疫情暴发以来日益分裂。德国和法国先后拦截其他国家的医疗资源,令欧盟各国间关系变得紧张,也唤起欧洲国家对国际秩序倒退回到弱肉强食时代的担忧。意大利驻欧盟大使马萨里(Maurizio Massari)就感叹,没有一个欧盟国家响应欧盟委员会的呼吁援助意大利,最终只有中国伸出援手。
高调宣传作秀消耗了善意
意大利居民区响起中国国歌、塞尔维亚总统亲吻五星红旗、网球巨星乔科维奇(Novak Djokovic)在微博上用拼音打出“谢谢,我爱你中国”……过去一周来,各国感谢中国抗疫救援的新闻在中国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引发中国网民盛赞“大国抗疫外交”卓有成效。
亚洲国家中疫情控制得较好的日本和韩国,也各有自己的一套对策。韩国通过大规模检测迅速筛查出冠病患者,日本则通过全国停课和叫停大规模文艺与体育活动,降低集体感染的可能。
无论各国对中国抗疫外交是弹是赞,大家无法否认一个现实——中国在国际抗疫舞台上的活跃,正是因为其他大国和区域组织的缺席。世界各国长期来依赖的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体系,在这场大流行病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根据中国外交部消息,中国政府目前已向全球80多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和非洲联盟提供检测试剂、口罩和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并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和柬埔寨派遣医疗专家组。过去两个月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22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就疫情通电话和会谈,周四(26日)又参与了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冠病的特别峰会。
中国疫情暴发时,有79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向它提供抗疫物资支持。作为回报,中国也向这些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2890万新元),用以支持抗疫国际合作。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话来说,这体现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冈田充指出,疫情暴发后中美两国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欧洲国家的援助,既为在欧洲推展“一带一路”起积极作用,也为中国营造更好的外交环境。“但不幸的是,日本对中国的立场不会产生巨大变化。特朗普政府的新冷战思维,是逼迫日本在中美之间选其一。虽然这会让须要与中国展开经济合作的日本为难,但如果真要选择,很多日本人还是会维持现状,奉行美国的社会与经济制度。”
中国持续通过各种渠道输出抗疫经验,也引发疫情暴发至今在全球领导舞台上缺席的美国的反弹。在国内疫情暴发和金融市场崩盘的双重压力下,美国官员一再把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应为疫情扩散全球负责。中美两国围绕疫情的叙事主导权争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口水战”战场从社交媒体延伸到官方记者会上。
抗疫外交三重动机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本周参与中国全球化智库(CCG)线上研讨会也指出,中国民众应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抗疫外交”。
不过,中国政府对“抗疫外交”的高调宣传已在一些国家引起反弹。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和赵立坚上周相继在推特发出意大利民众播放中国国歌和感谢中国的视频,却被当地网络媒体Linkiesta质疑是“假新闻”。
王江雨对此则较为乐观。他从欧洲各国领导人的公开表态分析,多数欧洲国家目前对中国态度还算友好,再加上它们仍要依靠中国提供大量医疗物资,不太可能和中国反目。“多数国家的主流舆论也对歧视华人的现象持批判态度。即便在美国,也有很多人不认可特朗普的‘中国病毒’说法,《纽约时报》就对此作出反驳。”
日本共同社资深评论员冈田充受访时说,多数日本人对中国实行封城、关闭城际交通,并在短期内设立方舱医院的做法感到非常惊讶。“但在惊叹之余也会承认,只有中国的集权政治才能采取两个月的隔离策略,以强权限制个人自由,从而在抗疫上取得成果。”
中国首创的“方舱医院”,一些国家也纷纷效仿。意大利、伊朗和塞尔维亚都已在中国建议下搭建或将原建筑改装成可容纳上千人的“方舱医院”,用于隔离收治轻症患者。
郑永年也研判,西方民主社会对共产主义国家根深蒂固的敌意,很难因为一场疫情就改变。他更悲观预测,疫情造成的恐慌可能进一步催化欧洲的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这从疫情暴发后华人在欧洲受歧视的情况就可见一斑。“几个月后如果疫情受控,不排除欧洲国家会掀起一波新的反华潮。这样看来,疫情对中国不仅不是机会,反而是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