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近几年来,在新加坡的社会企业当中,越来越多组织开始关注环保课题。新加坡社会企业中心(Singapore Centre for Social Enterprise,简称raiSE)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该组织旗下关注环境保护的企业从0%增加到4%,虽然绿色社企的数量仍然不多,但有抬头的趋势。
近年一家瑞士公司Aquama研制一款利用电化水和盐制造的清洁剂,不仅完全可以自然分解,也能达到比漂白水更好的效果。该公司创始人波马蒂奥(Willy Lionel Pomathios)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减少世界各地每年向外排放的毒气物质,单在日内瓦机场,该公司仅用八台机器处理清洗作业,减少15吨的化学药剂用量。
环保产品欠缺开创性
拉迪卡说:“可种植的圆珠笔可以完全被自然分解。用完之后把笔直接插在土壤里,装有种子的胶囊就会慢慢在土壤里分解,培育新的生命。”她说,这些可种植产品由她自己设计,在印度工厂生产。包装纸是从报纸循环而来,产品有不下十多种植物种子选择,包括牵牛花、菠菜、番茄、洋葱、辣椒等。
如今,这项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可种植的铅笔、圆珠笔、信封、名片、红包封套等,已经在本地出现。号称新加坡首家可种植文具品牌Left-Handesign的创始人拉迪卡(Radhika Mayani)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绿色生活已经不只是再循环(recycling)而已,她说,我们应该放弃即用即丢,选择“再用,再生”的生活方式。
绿色社企在抬头
但在东南亚,人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马约尔透露,投资人对本地的环保初创公司还没有展示出热情,“我们须要让他们看到绿色社企在新加坡的成长,并进一步扶持本地企业走出自己的路。”
成立于2017年的Left-Handesign是一家社会企业,如今在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新加坡都有销售点。拉迪卡说,公司除了售卖可种植产品,也支持印度的孙德尔本斯(Sundarbans)国家公园的植树计划,消费者每消费30元,就能为这片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红树林种植一棵树,不仅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也为全球减碳行动尽一分力。
马约尔认为,新加坡近来冒出不少环保企业,包括澳大利亚零包装批量品牌Scoop Wholefoods,但这些国际品牌主要客户是在新加坡工作的外派人员,本地人面对绿色产品时,还存在着“心动”与“行动”的落差,其中95%消费者是女性,“过去我们可以看到70%售出的绿色产品是竹子吸管,但现在最受欢迎的产品,已经变成用环保材料制作的月经杯。”
拉迪卡移民新加坡已有十年,有酒店管理背景,看到太多食物、酒店资源浪费的现象,她觉得有必要脱离这样的职场生活,以实业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把可种植文具带向新加坡,拉迪卡坦承是条艰辛的路程。她在本地学府推销可种植文具的反应不如预期,虽然学生对这类产品感兴趣,但是家长和老师们的支持度不高。
周美仪设计的蜡烛含有大豆蜡,蜡烛底部装有压缩泥土,蜡烛燃尽后,可以把含有野花种子的可种植包装纸,种在蜡烛底部,培育它发芽开花。“消费者习惯购买完成品,但我希望让顾客一起经历这个过程,让他们看见环保的意义。”作为社会企业,周美仪也支持印度尼西亚峇厘岛的植树计划,每售出一只蜡烛,可以在当地种十棵树,去年为止已经种植超过五万棵树。
零废弃运动(Zero-Waste movement)的号角正在世界各地吹响,并深受千禧一代拥护,但这些“绿色消费者”是否会在生活中付出行动,却是个未知数。
绿色社企的起步需要顾客,更需要资金。环保蜡烛品牌Pass-It-On创始人周美仪受访说,她在2019年通过众筹平台Kickstarter筹得1万5000元,帮助她将可种植蜡烛推向市场,如今本地有四个销售点,包括Nana & Bird精品店、The Moon书店等。
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65%的受访者在一项普查中表示愿意支持绿色产品,但只有26%人付出行动。
周美仪指出,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正在采用“甜甜圈经济学”(Doughnut Economy),为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重新设想一套经济模式,这或许是新加坡人应该重新思考的,“Pass-It-On不是一个产品,而是要把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传递下去。我们首先要坚持把环保的信息带出去,盈利方面自然会被带动。”
联合创始人马约尔(Mayur Singh)受访说,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对他们来说,可以分担许多经营上的成本,包括零售场地、人力和宣传资源等。
对绿色社企来说,盈利和公益是很难平衡的天平。原材料是否环保?运输过程是否制造更多垃圾?这些因素都决定产品的利润空间。新加坡又是个大量依赖进口的国家,让绿色生活扎根在本地有一定的成本障碍。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因为便利,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笔。数据显示,单在美国,每年有约16亿支塑料笔被处理为垃圾。过去人们对此不以为意,毕竟也没有出现环保的文具。直到2012年,三名麻省理工学院学生设计一款可种植(plantable)的铅笔,在铅笔后端安置不同植物的种子,铅笔不仅可以自然分解,也能再次种植在土地里,冒出新芽。
对环境友好的可种植产品,引起不少人好奇,也为城市的绿色未来带来期望。拉迪卡说,可种植文具市场早已经在印度起飞,四年前她就曾看到当地学生十分青睐可种植的铅笔、圆珠笔和彩色笔等,“但是当地社会对环保并不上心,这些产品作为礼物是很好,它很小众,但是人们始终无法明白这背后的环保理念。我推销的不只是产品,我也在兜售环保的理念和过程。”
用“再生”看待文具
环保意识已宣扬多时,但多停留于再循环。其实,生活中不乏绿色产品,包括可种植的铅笔、信封、名片等;本地绿色社群希望我们的绿色产品能绽放,让环保走入生活。
拉迪卡也与其他绿色企业,包括社企概念店The Social Space,以及零浪费的杂货店UnPackt合作,过去四年来,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如今客户群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二三十岁的年轻消费者。“我们是小公司,也不愿意制造更多的资源浪费,所以只能一步步跟着市场做小幅度的调整。”
如何让环保扎根生活?这其实就像一串多米诺骨牌,从小处着手,推动巨大的改变,即便从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东西开始:一支笔。
成立于2018年的The Green Collective致力于鼓励本地环保企业形成一个绿色社群,目前聚集48名成员,希望让本地绽放绿色的产品生态。
传递一种生活方式
马约尔说:“我们虽然拥有许多环保产品,说实话,那些具有开创性的产品越来越少见。”他指出,人们想要看到全新的产品,尤其适用于东南亚的生活需求品,但目前只有欧洲和澳洲市场对研发全新的环保产品有兴趣。
周美仪认为,虽然政府在宣扬环保意识,但是公众在接收上存在缺口。具体在生活方面有哪些环保选择?人们如何意识到自己生产的垃圾过量?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