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周末访客多 买水耕菜参观温室

近年来,农场在活动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例如让访客亲手种菜和制作瓶中景(terrarium)。李玓洁说:“一家大小都很喜欢这样的亲子互动时间,之后还有纪念品可以带回家。”

“二楼的房间可安置五名客工,天台却空荡荡的,有点可惜。我和妻子决定把它改造为‘可食用花园’,种植一些食用植物如薄荷、洛神花、酸柑和柠檬。”

7年前办导览活动

记者上网查看,发现平台列出的300多个导览团和旅游景点套票中,就有近20个农场半日游或一日游配套,收费均低于100元。一些配套也结合农场和其他景点,例如南部岛屿、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和干货批发市场。

国华科艺农场在四年前开办导览团,旨在让公众了解本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温室水耕种植能够提供更可控的环境,也有助保证收成的稳定性,农场目前的蔬菜产量已占本地新鲜蔬菜市场的14%。

农场只在每逢星期五至星期天开放,每月有12个时段供访客上网报名,一个周末最多可接待24名访客。

学者:或可形成农业旅游竞争优势

从事园景业多年的蔡旭贤深知,一家农场单靠农产品销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本。他鼓励小型农场业者尝试打造体验活动,例如教访客种菜。“除了能提供一笔额外收入,在农产品需求低迷期间,也能靠这笔收入度过危机。”

蔡旭贤说,在新加坡很难找到这种开放式天台,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遮盖。如果天不作美,活动就得临时取消。他之前曾尝试竞标组屋停车场顶楼的务农空间,但没有成功,于是决定把心力投注在这个“可食用花园”。

国华科艺农场活动与市场营销行政人员李玓洁透露,多数访客是透过旅行社报名。“一些旅行社会找农场业者合作,设计半日游或一日游的行程,再跟网上预订平台接洽,农场一般不会直接跟这些预订平台合作。”


以前推新鲜蛙肉 如今卖点大不同

“我们也把炸牛蛙肉和雪蛤甜品,包装得像泡泡茶一样时髦。要吸引访客久留,就得让他们有得看,有得吃,还要有东西做。”

20210215_news_datexie04_Large.jpg
位于东海岸实乞纳店屋顶楼的The Sundowner农场目前有四个蜂窝。快要下雨时,蜜蜂会聚在一起保护蜂巢,或在蜂窝外挥动翅膀以调节温度。(林国明摄)

从不起眼的后巷,沿着螺旋梯往上爬,映入眼帘的是布满绿意的天台。踩着石头越过池塘,就会看到一群蜜蜂围绕着蜂窝“乘凉”。这家名为The Sundowner的城市农场,是创办人蔡旭贤(37岁)无心插柳的“成果”。

20210215_news_datexie03_Large.jpg
The Sundowner农场负责人蔡旭贤(右一)向穿着防护服的访客分享养蜂秘诀。(林国明摄)

他无师自通,从书籍和网络视频学习如何搬移蜂窝。当园景公司的客户发现蜂窝时,也会请他帮忙移除。“起初我没穿防护服,被蜜蜂蛰得满头包,还得注射类固醇消炎。”

天台变花园 蜜蜂成主角

“西方国家大多是典型的传统农场,不用太多宣传就能吸引农场爱好者到访。相反的,很多游客来新加坡是为了体验城市生活,设在建筑顶楼的社区农场会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期《大特写》一起去了解,除了提升科技和加速转型,本地农场如何靠农业旅游出奇制胜。

“当时的生意最旺,很多阿嫂会跟着民众俱乐部举办的旅行团来买新鲜蛙肉。现在更多是年轻夫妇带着小孩来接触大自然,不想看到我们杀牛蛙,所以卖点也不一样了。”

在东海岸实乞纳(Siglap)一栋店屋的顶楼,就有这么一家城市农场。

过年期间不能出国,又不想去人多的地方?与其到酒店“度宅假”,不妨考虑到农场体验闲适的田园生活。

裕廊牛蛙场的入口处就有个小箱子,里头装着两只牛蛙供访客触摸。10岁的温宇乐小心翼翼地接近牛蛙,才碰了一下就把手缩回去,露出腼腆又满足的微笑。

去年3月,客工宿舍暴发冠病疫情。原本经营园景公司的蔡旭贤,安排属下客工迁出宿舍,却找不到适合的长期住宿。直到去年7月,他透过房产中介的介绍,找到了这栋店屋。

有机会品尝不同蜂蜜

不过,报名参加体验活动的访客就没这个风险。穿上养蜂人的防护服后,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蜂窝,聆听蔡旭贤讲解蜜蜂的习性。快要下雨时,蜜蜂就会聚在一起保护蜂巢,或在蜂窝外挥动翅膀以调节温度。

黃竞妍也说,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从打造品牌的角度来看,发展农业旅游也很符合这个主题。

受访学者认为,设在建筑顶楼的城市农场,或可形成我国在农业旅游方面的竞争优势。

一到周末,位于双溪登加路的国华科艺农场外就会停满车子和旅游巴士。有的访客专程来买新鲜出土的水耕蔬菜,有的则报名导览团参观水耕温室。

她受访时说,之前因为疫情一直待在家,很久都没外出,如今有了消费券,就趁这个机会出来走走。“朋友约我,我就跟着来,我们家庭主妇就是喜欢买菜和看花。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我没去过本地农场。”

可使用“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的五个预订平台包括客路(Klook)、樟宜首选(Changi Recommends)、Trip.com、GlobalTix和Traveloka。

“我自小在三巴旺附近的甘榜长大,希望儿子也有机会体验甘榜生活,过去几周带他参观了渔场和牧羊场。因为疫情不能出国,周末最适合带孩子来这些地方。”

至于蜜蜂从何而来?蔡旭贤笑说,有天他把铁棚从仓库搬上天台时,意外发现角落有个蜂窝。一般人或许会请灭虫公司处理,但他灵机一动,决定把蜜蜂变成农场的“主角”。

分5人小组保持安距

阮晓曦发现,疫情期间人们都爱上网查看有哪些好去处,因此要吸引眼球就得紧跟潮流,想一些新奇有趣的点子,让访客把牛蛙放在头上拍照,再上载到社交媒体。

与朋友结伴前来的周颖祎(30岁,行销主管)坦言,除非有特别的活动,否则她一般不会付费参观农场。

李玓洁说:“我们也了解,不是每家农场都适合举办导览团。如果农场规模较小,可能没有足够空间或设施来进行工作坊类型的活动。一些室内农场也须保持环境清洁,未必适合开放让大批访客参观。”

鉴于防疫措施,农场也会建议旅行社预先把大组的旅行团,分为多个五人小组。每个小组会戴上不同颜色的手环,以方便辨认和确保保持安全距离。

自政府去年底派发100元的“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SingapoRediscovers Vouchers)以来,不少旅行社也趁势推出农场导览团,带公众走进农场种瓜种豆,与牛羊为伍,让在电脑前久坐的大人和孩子活动筋骨,贴近大自然。

蔡旭贤不讳言费用颇高,他解释是因为农场的定位跟一般郊区农场不同,吸引的访客大多在30岁以上,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喜欢寻找新奇酷炫的玩意,把照片上载到Instagram等社交媒体。把农场设在住宅区,也更方便人们到访。”

李玓洁告诉记者,疫情暴发前,每天平均有100人参加导览团,但自去年6月进入病毒阻断措施解封第二阶段以来,周末只有30到60名访客。去年底学校假期,刚好碰上“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券启用,人潮才逐渐开始回流。

裕廊牛蛙场在七年前成立名为Frogology的子公司,专门承办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导览活动,甚至聘请拥有学前教育文凭的员工,为小朋友设计寓教于乐的学习之旅,教他们如何分辨牛蛙雌雄等常识。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大多透过书本了解动物。透过亲身互动来探索动物习性,又是另一番新鲜体验。

80岁的张亚华听着农场导游介绍芦荟的防晒和美颜功效,好奇地不停举手发问。

20210215_news_datexie02_Large.jpg
裕廊牛蛙场饲养近1万5000只牛蛙,许多年轻家长会趁着周末带孩子到牛蛙场接触大自然。(邝启聪摄)

“这需要整个业界合作以及政府的支持。希望当局不要只注重农场产量,应该给我们时间和信心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否则年轻人不会想要加入这行。”

“来这里有种寻幽探秘的新鲜感,而且我对建筑顶楼的农场一直充满好奇,小小一个天台竟然可以种植那么多植物,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令我大开眼界。”

访客:有寻幽探秘的新鲜感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营销与国际商务系讲师黃竞妍博士指出,新加坡土地有限,不可能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地大物博的农产国相比。

她也从国外农业旅游模式汲取灵感,例如日本一些景点会制作印章,让访客每参观一条街就能收集盖章图案。牛蛙场也如法炮制,让访客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盖章,当中包括喂食牛蛙和参观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人称“牛蛙公主”的裕廊牛蛙场负责人阮晓曦告诉记者,其实牛蛙场早在30多年前就已开始举办导览团。

“本地很多旅游景点都不太适合久留,我建议农场业者考虑结合教育、零售和住宿,让旅游产品更多元化。例如国外流行的豪华露营(glamping),以及让亲子互动制作手工产品等活动,相信能为农场体验增添趣味。”

看书上网学搬移蜂窝

96旅游公司销售经理陈美琴说,疫情冲击旅游业,旅行社现在都以本地团为主,当中以农场导览团最受中老年顾客青睐。“他们比较喜欢农场团,因为有得看又有得买,而且不用走太多路。年轻人一般会自己开车或搭公交,不会报名这种本地团。”

穿上防护服,近距离观察蜂窝,品尝来自不同国家的蜂蜜……听起来像西方国家才有的农场体验?

蔡旭贤前后花了三个月设计和筹备这项体验活动,去年11月正式推出。两小时的体验活动,还包括学习有机耕种技术,以及用薄荷和洛神花调制鸡尾酒,每人收费95元。

20210215_news_datexie06_Large.jpg
参观国华科艺农场的访客可亲手制作瓶中景,当作纪念品带回家。(国华科艺农场提供)

上完养蜂课,还有机会品尝来自澳大利亚和中东地区等不同颜色和味道的蜂蜜。

设计半日或一日游

父亲温健飞(42岁,公务员)笑说,儿子在网上看到牛蛙场的视频,觉得很有趣,想亲自来看看。

“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场,都是传了六七代的家族生意,而且地点是永久的。相反的,我国最早的农场从1980年代初期才开始,之后又不断面临搬迁等问题。”

虽然种植和售卖蔬菜仍是农场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些付费导览团也提供了一笔额外收入,对小型农场业者来说,或许能成为他们继续经营下去的动力。

20210215_news_datexie05_Large.jpg
国华科艺农场导游向访客讲解,温室水耕种植如何提供更可控的环境,保证收成的稳定性。(特约伍书永摄)

阮晓曦坦言,付费导览团仅占农场收入约5%至7%,即使跟旅行社合作,也要看旅行社是否愿意为农场的福利着想。从去年7月到年底学校假期,牛蛙场每天平均可接待五到六个导览团。但她认为,缺乏悠长的农业历史,始终是本地农场的最大劣势。

不过,阮晓曦相信,即使面对土地稀缺等局限,新加坡还是有发展农业旅游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