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法师们聊天——他们信仰上纯真并忠实的热忱与态度,这些态度感动到我,尤其是藏族的歌声,歌颂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爱与谦卑。我领悟到的是,这种精神与纯一是超越宗教的区分与冲突。”


习惯了出走,但问起游主业,他从哪里来,家在哪里?这名出生于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在台中生活了18年,在新加坡服完了兵役,毕业于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的男生反问说,到底家的定义是什么?一个空屋没有爱,没有温暖,这是不是家?

而在新加坡生活,游主业也感觉到了变化。他发现自己萌发了竞争,赚钱的欲望,但却少了一些人情味。他说,如今他说“回家”,好比一种信仰,不是指回到新加坡或台湾,而是一种寻找自我,拾起赤子之心的愿望。

到西藏浸濡

“刚好我是独生子,最能讲这句话!”游主业说,社会对于最基层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着不同的偏见。这些价值观隐藏在求职广告中,在人们看广告的目光里,并且会影响往后的年轻人怎么去尊重并看待社会里的不同人群。而他觉得,在这样的目光里,需要多关注的是人品与人格。

游主业看重对生活的思考,而每一部作品就像是他的一部日记,只不过是以现当代艺术为语言。“说兴趣,我也不知道怎么产生的。没有哪位艺术家给我启发,我都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思考。有时喝一碗汤圆也能想到灵感或启发。”

zbfukan20191009.a_Small.jpg
游主业在2017年前往西藏拉萨,学习当地的音乐、藏语、梵语,领悟爱与谦卑,之后绘制了一幅直径60英寸的曼陀罗画。(受访者提供)

他把这些记忆和想法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下来,最初是涂鸦。游主业的父亲是牧师,而当他在台上讲道时,年幼的游主业会在座位上用笔画出一个个像阿拉伯数字的“3”的小鸟。后来游主业的一部装置作品“归巢”就是将6000只大小不一的文书用途的双脚钉,折成小鸟的样子,悬吊在空中。

虽然游主业是基督徒,但他对东方哲学、佛教思想很感兴趣。2017年他拿到了学校颁发的奖学金,让他有机会前往西藏拉萨,学习当地的音乐、藏语、梵语等等,由此绘制了一幅直径60英寸的曼陀罗画。

目前,游主业已把许多作品带到本地,于SPRMRKT举办他在新加坡的首场个人艺术展“回家吧,孩子”,直到本月20日为止。有过多次办展经验,游主业已经不把成败放在心上,而是看重办展的心态和温度。“当然经纪人需要考量到收益,这由他们去尽他们的本分,而我也会分担责任。”

创作《望子成龙》反思职业价值

他的一部拼贴作品“望子成龙”,取材于台湾日常所见的各大报纸求职广告。许多都是没有人要做的工作,但游主业却心有所感,每天收集下来,最终拼贴成了一幅48乘40英寸的巨大广告,用UV墨水在上面写下了四个大字“望子成龙”,在暗光下才会慢慢显现。

接下来,游主业打算前往德国深造,目前也在寻找能够支持他的赞助人。不过艺术创作这碗饭吃得起吗?游主业说,既然要做,就要抱持必死的决心,谦卑并热忱地坚持下去。“我过的每一天,吃的每一碗饭,都心存感激。因为你所浪费的每一天,都是已故往的人所希望能多活的一天。所以一天一天慢慢充实的过吧!”

那是2014年,18岁的游主业只身一人从台湾来到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修读艺术系。而台湾渐渐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味道,“我的父母与阿嫲都在台湾,也常常问我什么时候才回到台湾……在我当兵期间,我一直梦到我回到了台湾,妈妈也一直在我耳中说,‘回家吧,孩子。’有时我还梦到卤肉饭跟蛋饼,难怪早上起来留那么多口水,梦太香甜。”

学术界给像游主业这样的人群起了许多名字,“跨国人”(Transnationals)“第三文化孩子”(Third Culture Kids)“隐性移民”(Hidden Immigrants),泛指那些经历过移民生活,而无法找到明确文化归属的人。

新加坡出生,台湾长大,西藏浸濡,青年艺术创作者游主业透过作品,探索回家的意义,打造“回家”之路。

“回家,是困难且挣扎的,因为方向不明,不知道家在哪......”

2017年毕业后服兵役,今年8月退伍,游主业想念台湾生活,选择回台发展。

游主业的一家都在台湾生活,而当他还在念小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国籍是新加坡人。从小在台湾读弟子规,学习用敬语称呼每一位长辈,“可能是受到日式教育与孔子哲学的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的理念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心……而我傻傻呆呆地在台中过着舒服的生活,到了新加坡才看到国际的竞争力有多么大。”

年仅23岁的游主业是一名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油画、装置艺术、数码绘画均有所涉猎。他曾远赴西藏拉萨制作曼陀罗画,举办过四次个人艺术展,作品曾在台湾、东京、伦敦的展览上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