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世纪》主编林清如说:“负责编务的都是义务工作人士,他们满怀热忱但年纪也大,我们希望有多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来接班;我们更期盼各界人士踊跃购阅或订购。”
《艺术研究》杂志创刊号目前主要是免费赠阅,邹璐说,因为希望推广,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本杂志。
对于本地文学期刊的前景,林得楠说:“因为客观因素,我觉得本地华文文学期刊的前景并不很乐观,但也不能说悲观。不同特色、编辑方针与偏向不同读者群的文学期刊,还是有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例如《新赤道风》若继续在校园培养新作者、新读者,前景是乐观的。”
书写文学协会会长张挥说,《书写文学》面对的主要困难是出版经费,以及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另外,要找年轻一代接班人也困难重重。后继无人是最大的隐忧!
成君也说,《新加坡文艺》的印刷费除了来自艺理会的赞助,广告、贺词等也支持了部分经费。此外,《赤道风》《热带》《书写文学》《五月诗刊》《艺术研究》 的赞助经费主要有的来自艺理会,有的来自中华语言文化基金或李氏基金。《艺术研究》 印刷费用由当代艺术研究会自费以及艺理会的出版赞助。
说到《五月诗刊》面对的问题,郭永秀说:“五月诗刊非常注重诗的质量。目前的问题是,老一辈具有影响力的诗人有很多都停笔。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因华文逐渐式微,作者与读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五月诗社正努力鼓励及培养年轻一代来接班。”
除了《怡和世纪》与《大士文艺》,多数本地华文文学期刊都没发稿费,原因也都因为出版经费短缺。
《五月诗刊》《大士文艺》《书写文学》《热带》及《艺术研究》也不约而同说,其稿源一般不成问题。至今出版43期的《五月诗刊》是一本只收现代诗及诗评的纯诗刊,《五月诗刊》从1984年至2006,出版39期后停刊,相隔八年后于2014年复刊。五月诗社名誉会长郭永秀说:“国外来稿很多,过去名诗人余光中与洛夫也为诗刊赐稿。但编辑方针以本地作者为主,也收录新移民及海外作品。”
销路与读者
《怡和世纪》过去每期印刷5000本,免费赠阅,每期几乎送完。林清如说:“自37期起改为付费,印刷量降至3500,现在还在尽力推动。”
《大士文艺》则每期供读者免费索取,每期印量至少2000本,在特殊情况,如有大型文学活动印量达3000本。出版后先分发给文礼中学、文礼联络所、裕廊初级学院、裕廊中学、耘青中学、孔子学院、百胜楼数家书店及草根书店等。
林得楠说:“关于稿费,作协考虑并探讨过,后因成本与行政问题就压了下来。往后是否会发稿费,可能性是存在的。”
大士文艺促进会出版的《大士文艺》原为半年刋,后改为年刊,由作家烈浦发起、主编。烈浦说,刊物稿源不缺,作者除了来自本地各年龄层作家,也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作家。”
也是玲子传媒出版社创办人的林得楠说:“本地文学期刊面对的另一困境是发行,这也和销路有关。目前,对一些书店、书商与出版社来说,‘发行华文书’已成为一种义务,而不是业务。华文文学书籍与期刊的发行业务已开始消失,书店上架空间也越来越少,新加坡的书店只有少数几家有空间让本地文学期刊上架,而且往往是文学刊物的编辑人员自行送去上架的。”
邹璐说:“由于我们的稿件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看演出看展览等,甚至需要一定的研究过程的成果,所以希望未来可以发稿费,但也是鼓励性质,不会是所谓‘市场价格’,但因为也是一笔费用支出,所以要研究会争取增加自筹资金支持。”
南治国则说:“《锡山文艺》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持续保证杂志的文学水准?本地作者群不大,基本是所有文学团体共享的,如何吸引比较优质的稿件,是主编和编委最关注的。出版经费不是问题;《锡山文艺》有人民协会的推广网络,读者也不是问题。”
刊物作者与稿件
这些文学期刊中,说得上“老字号”的有1976年创刊的《新加坡文艺》,1978年创刊的《新华文学》,1984年创刊的《五月诗刊》,1986年创刊的《赤道风》;90年代问世的则有1991年《锡山文艺》。2000年以后创刊的包括2011年的《热带》、2012年的《大士文艺》,与去年1月问世的《书写文学》。最新的华文期刊为今年7月创刊的《艺术研究》。另外,近年受注目的华文综合性杂志《怡和世纪》至今也已出版了八年。
《书写文学》及《赤道风》都有学生作者及读者,每期印数仅500本,除了赠阅,两本刊物每期卖出300本。
《新华文学》为了扩大影响力,于2016年底在谷歌电子书平台发行免费电子书,也是目前唯一在谷歌电子书平台发行电子书的新华文学期刊。谷歌电子书目前在全世界近90个国家与地区有发行网。
经费与稿费
《锡山文艺》为武吉知马民众俱乐部旗下刊物。锡山文艺中心主席南治国说:“近年来稿件质量要求提高了,多数是特约的。作者以新加坡作者为主,作品比重约七成,其他国家的作者约占三成。《锡山文艺》比较关注年轻作者,如在读的大学生,与本地其他文学杂志比较,作者年龄应偏低一些。”
《锡山文艺》每期1000本,免费赠阅。《五月诗刊》每期印500至1000本,部分销售,部分赠阅,每期卖50至300本。《热带》每期印800份,创刊初期有一批订阅读者,现在主要赠送会员、作者与文艺爱好者。此外,《热带》每期也寄赠给新加坡160间中学和马来西亚61间华文独中及南方、新纪元、韩江三间大学学院。
内容涵盖人文、时事、艺文等方面的《怡和世纪》,为本地少见的华文综合性杂志,《怡和世纪》源自怡和轩2005年初创的会讯,2010年改名为《怡和世纪》,包括最初的十期会讯至今出版37期。《怡和世纪》过去一直免费赠阅,第35期开始改为收费季刊。总编辑林清如说:“《怡和世纪》注重本土文史的挖掘与传播,也包括时评、财经报道、掌故与艺文等。我们的稿源没问题,有一群热心写作者为我们不懈地耕耘,可以说是清一色的本土文化工作者。”
前身为《文学》的《新华文学》由新加坡作家协会出版,至今出版89期,会长林得楠说,《新华文学》稿源没有问题。虽然外地来稿较多,但用稿仍以本地为主,包括本土出生和新移民作者。
由当代艺术研究会出版,今年刚问世的《艺术研究》虽以“艺术”之名出版,但第一期写的是有关2017年举办的“新华诗歌年”综合报道。主编邹璐说:“稿源目前没有问题,因为主题文章来自我们编辑团队。其余文章是约稿,作者都是本地人,少有海外的。”
另外,烈浦透露,《大士文艺》所有印刷经费、稿费及中小学华文创作比赛奖金及出版专辑的费用,全由文礼社区大士伯公宫理事会给予赞助。《大士文艺》也是本地首个由庙宇赞助的文学刊物。
共十多份的期刊面对的,是新读者与新接班人的挑战。
至今出版125期的《新加坡文艺》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会长成君说:“《新加坡文艺》稿源充足,各文体都有。作者多为本地作者,新移民少数。”除了出版《新加坡文艺》,新加坡文艺协会还于2002年发刊以报道文艺讯息为主的《文艺报》,2016年出版大型诗歌刊物《新加坡诗刊》。
《赤道风》过去由作家方然和芊华夫妇主编,100期后由黄明恭医生接下棒子,并以乐家心会之名出版。黄明恭说:“我们的稿源不是问题,我把很多活跃人士都拉来做编委,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都能拉稿组稿。”
网雷说,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出版定期文学刊物面对的是出版经费问题,“如果没有机构赞助,将无法继续出版下去。《热带》半年刊的作者需要扩大写作题材,提高作品质量。 读者方面数量还不是很多,需要争取更多读者。”
大多数本地华文期刊的挑战来自如何培养年轻一代或是接班人,以及让大家深感不安的“有支出没收入”的困境。
华文文学期刊的出版,国家艺术理事会、中华语言文化基金、李氏基金居功不小,大多数刊物都得到这些机构的赞助。作协会长林得楠说,《新华文学》印刷经费除了来自会务基金,就是来自艺理会的出版补贴,中华语言文化基金与李氏基金赞助等。该会名誉理事长的捐款,部分也用来补贴出版成本。
由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出版的《热带》半年刊,前身是文艺评论刊物《热带学报》,2011年改为纯文学杂志《热带》,至今出版14期。《热带》执行主编网雷说,作者群以新加坡人居多,马来西亚作者每期几位。
南治国则说,至今出版49期的《锡山文艺》是本地仅有属于民众俱乐部的旗下刊物,《锡山文艺》除了部分经费由商家赞助,大部分印刷费由武吉知马民众俱乐部提供。《热带》半年刊的印刷费需要靠机构赞助,先后向李氏基金、中华语言文化基金、艺理会等机构申请赞助。
有人说,新加坡不缺华文文学期刊,几乎每个华文文学团体都有各自的刊物,包括创刊于上世纪,走过近半世纪长路的“老字号”刊物;也有刚于今年创刊,问世不到一年的新刊物。无论是老字号或是新刊物,无论编辑方针如何,这些刊物给本地华文作者群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
邹璐说,《艺术研究》的挑战是需要更多有品质的评论、赏析文章,既要有学术性、专业性,又要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出版经费也是问题,因为想要做好杂志,一些基本费用开支必不可少,但本地华文杂志没有销路。
在新加坡,几乎每个华文文学团体都有各自的刊物,这些期刊创刊时间跨越半世纪。
刊物的出版离不开销路与读者。本地华文阅读市场受局限,不少华文期刊以“赠阅”或是“半卖半送”形式出现,例如《新华文学》每一期出版700本,400本赠阅,包括分发给会员、海内外文学团体与作家,销售数量每期约100本。《新加坡文艺》每期印500本至1000本,书局虽有销售,但近几年销路不理想。
较特别的是,《怡和世纪》出版经费来自怡和轩的热心会员。
他认为,文学团体可思考的长期策略是,如何利用新媒体、电子商务与电子书,解决发行受局限的困境。实际上,一些文学团体已朝这方面努力。
他说:“无论如何,身为新华文学工作者,我们还是选择以乐观的角度来耕耘与推广。当然,我们不能在一成不变中保持乐观。如何在新时代的逆境中作出改变?如何在小众的环境中争取新读者,培养新作者?如何留住小众,辐射大众?是往后需要乐观努力的方向。”
林得楠说:“读者与销路的挑战的确大于出版成本。出版不难,最难的是推广。目前在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的期刊,大部分以赠阅的方式流通,即使有些期刊通过书店上架,销售量也很少,销售的收入对总体出版成本是杯水车薪。如何突破困境,是本地文学团体面对的挑战。”
华文期刊的大挑战
林清如说,《怡和世纪》每期发出的稿费及助编费约达1万元;烈浦则说,《大士文艺》每期稿酬在4500元至6000元以上。
在网络与新媒体时代,新加坡华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当下,所有文学团体及期刊负责人一致表示,其刊物不缺作者与来稿;作者除了来自本地,也包括新移民及海外作者。
《书写文学》由书写文学协会出版,会长张挥说:“我们不缺稿源,本地作者和新移民作者各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