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 《新国风》出版的意义,两位主编有感而发:“新加坡华文文学面临着一个大环境的变化,那就是在英文作为第一语言的条件下,华语和华文需要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力前进,这也对华文诗人提出了比较严峻的考验。在新加坡日渐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华族文化的‘断根’与‘弃根’的现象日趋严重了。在商业文化、通俗文化和科技媒体的步步紧逼下,作为高雅文学的诗歌难免面临着边缘化的命运,诗歌读者的流失也是在所难免。应对这些困难,一方面需要诗人对文学志业不懈坚守,另一方面我们也寄希望于外在社会环境的逐渐改善。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教育单位、民间组织,例如,国家艺术理事会、书籍发展理事会、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以及众多文学社团,在改善文学生态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取得的一些可观的成效。对于新华现代诗人来说,需要看到危机之外的生机,需要‘彷徨中的冷静’,需要为未来而写作,让自己的佳作被送入文学史,成为新传统的奠基石。”

在某种程度上,本书可说呈现了新华文学史的脉络和世代交替的踪迹。

从1919年到现在,新华现代诗已经走过了100年的辉煌历史。在本诗选的两位主编看来,“二次大战之前,新华文现代诗处于萌芽、起步和缓慢发展的阶段,诗人数量不是很多,文学社团非常罕见,诗作质量不太理想。战后到独立的20年中,新华现代诗适逢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所以发展迅速。从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国家处于和平年代,政治清明,经济腾飞,文化繁荣,这就为新华现代诗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充分的历史条件。”

厚达338页的《新国风》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主编张松建和张森林联合撰写的导论《缪斯的踪迹》,导论的主体部分从八个方面探讨新加坡华文诗歌所走过的50年岁月,包括离散华人与原乡追逐,国族认同与本土意识、召唤集体∕历史记忆、现代化与乡土怀旧、华文教育与文化伤痕、环境保护与生态书写、普世人道主义、人生感悟与浮世哀乐。

奚密教授(戴维斯加州大学东亚文化系教授)

说到编选本书的目的与宗旨,张松建、张森林说:“编选这本书有两个目的和宗旨:一是‘向外看’,见证新加坡独立以来的社会进程和文化贡献,二是‘向内看’,展示新华现代诗的创新实验和历史脉络。新加坡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现代诗是新加坡华文文学的亮点之一。”

另外,“也有个别诗人,不知何故,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入选本诗集;也有一些诗人已经亡故,无法联系到他们的后人取得出版授权,这些都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诗的魔法空间:历史、地理和记忆的交错》

新加坡建国以来,前后有多本新华现代诗选集出版。近日刚问世的是《新国风:新加坡华文现代诗选》,由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及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主编为两位专攻新华文学史的专业研究者张松建和张森林。

张松建、张森林说:“任何一部文学史都需要不断重写和重读。同样道理,新华文学作品也需要不断编选和重新阐释。所谓经典,就是有潜力被不同世代的读者反复阅读和再发现。这是创作的魅力,也是阅读的乐趣。这也就是《新国风:新加坡华文现代诗选》出版的意义之所在。”

时间:下午2时至傍晚6时

地点:中央公共图书馆,节目区(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1楼)

程光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取名“新国风”的涵义

日期:12月1日(星期六)

主题演讲、讲座及主讲者:

《新国风,世俗情,人间事》

他们也透露,由于页数有限制,不可能选入过多的诗作,即使的确是佳作,有时也只能忍痛割爱。

张松建目前任教于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语文学、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张森林,笔名伍木,擅写诗歌与散文,目前为新跃社科大学客座讲师。

《拎起诗集游狮岛:从新加坡地志诗谈开去》

《新国风》编选方式包括了“诗人自选”与“主编编选”两种方式。张松建、张森林说:“一方面,诗人们都希望把自己平生最满意的诗篇收入选本;另一方面,主编面对数量惊人的诗集和诗人自选的诗作,当然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舍标准。我们希望这种编选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质量。

陈志锐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副主任)

《现代汉诗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性格》

说到本诗集取名“新国风”的原因,两位主编说:“这本诗集取名‘新国风’,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新国风’指称新加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潮,华文现代诗是其见证者、参与者和表现媒介;二是新“国风”,既向华文现代诗的伟大源头《诗经·国风》致敬,也表示在世界文学地图上新华现代诗是一个新奇的园地,而这本诗集也是一个崭新的诗歌选本。

“现代汉诗”国际论坛暨《新国风:新加坡华文现代诗选》发布会

刚问世的《新国风:新加坡华文现代诗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编张松建和张森林联合撰写的导论《缪斯的踪迹》,第二部分选编了新加坡建国以来31位华文诗人的262首诗作。两编者重申,编选本书一是“向外看”,见证新加坡独立以来的社会进程和文化贡献,二是“向内看”,展示新华现代诗的创新实验和历史脉络。

陈晞哲(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张松建、张森林也认为,从这本诗集当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国家认同的强化,本土意识的深入,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图景,众多历史事件的回放,所以,这本诗集可谓一部生动细腻的新加坡社会文化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新华现代诗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境遇中,另辟蹊径,迂回发展,显示创新实验的雄心和令人赞叹的成就,其中包括: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轮替,诗歌体式的多样化尝试,表现技巧的成熟,题材主题的丰富,对文化政治的批评思考。一言以蔽之,我们编纂《新国风》的宗旨在于展现自1965年新加坡建国以来,华文现代诗的时代面貌与艺术印记,并在长篇导论中梳理新华现代诗的半世纪踪迹,为读者的欣赏理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两种编选方式保证质量

选书向外看又向内看

第二个部分选编了新加坡建国以来31位华文诗人的262首诗作,涵盖老中青三代作家,作者群按年纪包括了周粲、王润华、林方、淡莹、南子、贺兰宁、英培安、谢清、蔡欣、辛白、寒川、梁钺、郭永秀、杜南发、吴启基、希尼尔、董农政、林得楠、伍木、李茀民、黄明恭、梁文福、蔡家梁、游以飘、伊蝉、郑景祥、陈晞哲、翁弦尉、陈志锐、周德成及陈华彪。书中并收录由两位编者执笔的导论:《缪斯的踪迹》。

《经验的陌生、修正与重建——对新加坡和〈新国风:新加坡华文现代诗选〉的印象及其他》

林得楠(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