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滨尼天地”(Our Tampines Hub)是新加坡首个大型的社区与消闲综合设施大楼。它在2017年8月7日由李显龙总理揭幕,约10万民众前来参加开幕庆祝活动。

女皇镇历史之旅

淡滨尼天地占地5.7公顷,约等于七个足球场的面积。它花了五年多时间筹划与建造,集合12个政府部门与机构的服务,并设有商店、餐馆、民众俱乐部、小贩中心、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体育场、跑步道、球类运动馆、可容纳400观众的剧院、室内儿童游乐场等设施,为民众提供办事、消闲与运动的方便。

一些特别的组屋设计

至2015年3月31日,女皇镇的组屋单位共有3万零546个,组屋居民约8万2100人。这里主要的两个地铁站是女皇镇(Queenstown)与联邦(Commonwealth)。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5_Small.jpg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72年访问大巴窑组屋区,亲切地向居民挥手。(档案照)

现在的中峇鲁(Tiong Bahru)地区,可以看到一批低层住房,与高楼政府组屋很不一样。它们外观独特,散发着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这便是新加坡最早的一批公共住房,由改良信托局自上世纪30年代起所建设。中峇鲁靠近牛车水,当时在此兴建公共住房,正是为舒缓牛车水人口过于稠密的问题。

一般发展成熟的组屋区分成多个邻区(分区),各个邻区各拥有或几个邻区共同拥有多种民生设施,例如商店、咖啡店(售卖咖啡茶水与熟食)、巴刹(菜市场)、小贩中心(集合售卖各种本地美食的小贩)、托儿所、幼稚园、公园等。

今天,新加坡有超过100万个组屋单位,散布在全岛20多个市镇,或称“组屋区”。在市区以外、民生设施齐全的市镇,也称为“卫星镇”。居民在这里居住、购物、消闲,而孩子们就到附近的幼稚园或学校上学,一切都非常方便。

较大型的设施则是整个组屋区共有,例如冷气购物商场、体育场、社区图书馆、政府综合诊疗所等。组屋区也有学校,以及为居民提供消闲活动、活动场地与各类课程的民众俱乐部。

女皇镇体育场(地址:473/473A Stirling Road)是新加坡首个组屋区体育场,于1970年8月开幕。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里是举行国庆检阅礼和区域运动赛事的主要场地。

两个于2015年落成的组屋项目杜生庄与杜生阁,也因世界级的建筑设计概念,格外受瞩目。

新加坡政府历年来也推行多项翻新与重建计划,为逐渐老旧的组屋区,注入新的活力。

最初,组屋是出租给人民的。1964年,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向人民出售组屋。为协助更多人拥屋,政府在1968年允许人民以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储蓄,支付组屋首期款与每月的分期付款。这项措施加上历年陆续推出的各类津贴计划,大大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拥屋率。(注:公积金是新加坡一项强制性社会保障储蓄计划,由雇员与雇主各按雇员薪资的特定比率,将钱纳入公积金,作为雇员医药费、住房贷款与退休金等用途。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4_Medium.jpg
“淡滨尼天地”是新加坡首个大型的社区与消闲综合设施大楼。(档案照)

今天的淡滨尼,已是设施完善的东部区域中心。从淡滨尼(Tampines)地铁站走出来,便是热闹的镇中心。这里有世纪广场(Century Square)、滨滨尼广场(Tampines Mall)与Tampines 1等购物商场,以及许多邻里商店与办公楼,还有刚开业的大型开发项目“淡滨尼天地”。

达士岭摩天组屋高164米,有50层楼,是新加坡最高的组屋,让老百姓也能在市区内享有优质的居住空间。摩天组屋是建筑师事务所ARC Studio与RSP所设计,由七座建筑共1848个组屋单位组成,楼宇之间有空中天桥连接,天台花园则让人可鸟瞰美丽的市区风景。这个项目可说是未来组屋设计的一个范例。

杜生阁(地址:90 Dawson Road)由建筑师事务所SCDA所设计,有五座40至43层楼高的组屋,通过多层停车场的天台花园相连。杜生阁的组屋单位超过750个,其中有65个供多代同堂家庭居住的双层楼单位。多代同堂组屋单位,旨在鼓励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杜生阁也融入许多环保元素,例如天台太阳能板可为公共设施供电;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来浇灌植物。

3.波东巴西斜顶组屋

政府于1980年代开始在这里兴建组屋。坐落在波东巴西第3道(Potong Pasir Avenue 3)的数座倾斜式屋顶组屋,于1984年落成,至今仍是波东巴西独有的特色,经常吸引民众前来拍照。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3_Medium.jpg
圆形组屋是宏茂桥2道的地标。(档案照)

1. 第一批政府组屋

新加坡各区历史之旅

除了1976年开业的女皇道购物中心(Queensway Shopping Centre,地址:1 Queensway),女皇镇也开设了新的购物商场爱客坊(Anchorpoint,地址:370 Alexandra Road)。

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建好五万个组屋单位。现已80多岁的建屋局第一位建筑规划师曹福昌说,建屋局当时关注的是如何在照顾到质量,以及时间和财务预算都有限的情况下,一年建造一万个组屋单位。当时纵观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做过同样的事。

20180116_lifestyle_hdb_19_Medium.jpg
女皇大道的“蝴蝶楼”,吸引民众来拍照。(档案照)

建屋局用了10年时间,把景色怡人的淡滨尼农村,发展成现代化组屋区,而淡滨尼最引以为豪的成就,是在1992年夺下联合国建筑与社会住屋基金所颁发的世界宜居奖(World Habitat Award)。

20180116_lifestyle_hdb_21_Medium.jpg
女皇镇体育场与游游池,已成为当地的地标之一。(档案照)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6_Medium.png
朱镕基总理与夫人参观大巴窑组屋单位,与屋主一家人握手问好。(档案照)

3.第一个社区图书馆

2.第一座弧形组屋

淡滨尼天地的游泳池设在天台,让民众享受如同在酒店天台游泳的乐趣。这里有六个游泳池,包括符合奥林匹克标准的游泳池、儿童嬉水浅池与按摩池等。

1980年代,住房紧张问题早已解决,建屋局开始尝试不同的组屋设计。这座建于1981年的圆形组屋,建在宏茂桥2道路口、宏茂桥组屋区外围,本意就是要成为一座标志性建筑。不过有居民反映,组屋墙壁呈圆形,比较难摆放家具。

20180116_lifestyle_hdb_20_Medium.jpg
女皇镇公共图书馆是新加坡首个社区图书馆。(档案照)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3_Medium.jpg
淡滨尼设施完善,是东部的区域中心。(档案照)

这座楼高19层的组屋,建筑外观是独特的“Y”字形设计。它曾是大巴窑最高的组屋,楼顶有一个瞭望台,让前来参观的外宾能够登高望远,鸟瞰组屋区与远处景致。

建屋局的新尝试体现在女皇大道(Queensway)第168A座组屋。这座组屋的外观看似张开翅膀的蝴蝶,所以也称“蝴蝶楼”。20层楼高的蝴蝶楼,建于1973年,借助这个成功经验,建屋局后来在其他组屋区建造了更多弧形组屋,在组屋设计上日益注重美观。

其他建设诸如第一座政府建造的回教堂(清真寺)、第一所技术学校、第一所为特别需求学生设立的学校、第一所政府综合诊疗所等,都坐落在女皇镇。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0_Medium.jpg
杜生庄将组屋单位重组成12个“村庄”。(档案照)

由建筑师事务所WOHA所设计的杜生庄(地址:86 Dawson Road),则是采用“垂直村落”的设计概念,将47层楼的960个组屋单位,重组成各80户人家的12个“村庄”。每个“村庄”拥有各自的空中花园、绿化区与公共设施,将小型住宅模式融入公共住房,让摩天大楼更加人性化。

1965年,建屋局达成目标,在五年内建了5万4430个组屋单位,基本解决了屋荒问题。初期的组屋以实用为目的,不特别讲究外观设计,有人说那时的一座座组屋,就像一个个竖立的火柴盒。然而,组屋里有自来水与现代化卫生设备,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干净卫生与舒适的居住环境。

政府也在一些组屋区开发“区域中心”,让组屋区不只是居民居住与消闲的地方,而也有商业大楼,让企业在此设立办公地点,为居民制造就近工作的机会,并有助于舒缓通勤尖峰时段,前往市区上班的车流人流。

由“我的社区”策划的女皇镇历史之旅,分为几个路线,其中的“东陵福与玛格烈通道”(Tanglin Halt & Margaret Drive)之旅,免费带领民众了解女皇镇作为第一个卫星镇的演变,并参观上述多个地标,以及在东陵福的一段已停用的铁路,与威硕斯村(Wessex Estate)建于1930年代的黑白洋房等。

由建屋局直接出售的组屋,获得政府大量津贴,因此只供新加坡公民购买。在住满规定年限后,组屋能够在二手市场转售,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只能购买这类转售组屋。

在1990年代与2000年代,女皇镇多个地标因为发展而得拆除让位。民间组织“我的社区”(My Community)与女皇镇公民咨询委员会,努力不使女皇镇在发展浪潮中失去旧时风韵,因此合作推出开放给公众参加的历史之旅,以及设立女皇镇文化遗产基金,要在日后设立博物馆。

万事起头难,曹福昌说,他们先专注于建造面积小于300平方英尺的一房式组屋,单位内部不设隔间。这样的策略果然奏效,建屋局在第一年迅速建好一万多个组屋单位。从第二年起,建屋局减少建造一房式组屋,开始建造二房式至四房式单位。二房式单位是指(除了厨房)有一个客厅与一个卧室;四房式则有一个客厅与三个卧室。

玛格烈通道(地址:53 Margaret Drive)的女皇镇公共图书馆,是新加坡首个社区图书馆,1970年4月由时任总理李光耀主持开幕。2004年,市区的原国家图书馆建筑因需让路给隧道建设而拆除,女皇镇图书馆因此成为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建筑。2013年,它被列为受保留建筑。

5.新加坡第一支水球队

要到新加坡的组屋区一游,走走看看,买东西吃东西,其实非常方便,只需搭乘地铁到该组屋区的地铁站,便能轻松游览镇中心,感受组屋区的生活气息。例如淡滨尼、兀兰、大巴窑、宏茂桥、东部的勿洛(Bedok)、西部的金文泰(Clementi)、北部的义顺(Yishun)等,同名地铁站,就设在这些组屋区的镇中心。此外,也可以参加付费导览团:

新加坡人的生活,离不开一座座称为“政府组屋”的高楼。“政府组屋”可说是新加坡最独特的一道人文风景。

1.宏茂桥圆形组屋

宏茂桥2道(Ang Mo Kio Avenue 2)第259座组屋,是这里的地标建筑。这座25层楼高的组屋,外观设计是四个圆形大柱组合而成。它是新加坡唯一的圆形组屋。

建屋局在成立首10年里,只兴建一房式至四房式组屋单位。1970年代开始有面积更大的五房式单位(比四房式多一个饭厅)。在下来的数十年里,随着人民经济条件与人口结构的变化,组屋的类型与设计也相应变得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热闹镇中心

20180116_lifestyle_hdb_18_Medium.jpg
建屋局在女皇镇史德林路兴建的第一批政府组屋。(档案照)

2.大巴窑“Y”字形组屋

女皇镇:多个“新加坡第一”

淡滨尼的名字,来自一种叫“Tempinis”的树,当时这个地方长满这种树。淡滨尼原是农村,有延绵的小山丘,还有许多采沙场在此经营。这里曾供应4500万立方米的沙,用于东海岸填海造地计划。

组屋类型多样化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6_Medium.jpg
淡滨尼区域图书馆内部设计新颖。(档案照)

例如1980年代,推出空间更宽敞的公寓式组屋;1995年推出私人公寓规格、但价格较便宜的执行公寓;由于人口逐渐老龄化,1997年,为长者推出小型公寓;2005年推出由私人发展商设计、兴建与销售的“私人组屋”。 组屋的设计已不再单调,有的甚至能媲美私人公寓。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7_Medium.png
温家宝总理走访大巴窑组屋区,与居民亲切互动。(档案照)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2_Medium.jpg
居民下班后纷纷回返组屋区,夜晚的大巴窑镇中心显得格外热闹。(档案照)

时长四小时的导览,每月第二个与第四个星期天举行,参观者沿途还能与图书馆管理员、居民与店家交流。旅程上午8时15分从女皇镇地铁站开始,以联邦地铁站为终点。需预先上网报名:http://www.mycommunity.org.sg/tanglin-halt-margaret-drive.html

地址:1 Tampines Walk
电话:+65 6340 3636+65 63403600
网站:https://ourtampineshub.sg/

居者有其屋

要认识普通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走进组屋区或许是最好的方法。但在进入组屋区之旅之前,先来简略了解新加坡组屋的发展史。

淡滨尼靠近樟宜机场。裕廊湖区靠近新马第二通道,2026年底之前通车的新隆高铁,新加坡终站将建在这里,到时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只需90分钟;裕廊湖区也将是市区以外的第二个中央商业区,同时是首个智慧市镇。兀兰则靠近新柔长堤,2024年底之前开通的新柔地铁,将由这里进入新加坡。

到了1972年,在新加坡中部的大巴窑,已是一个设施齐备的卫星镇。那一年,大巴窑5巷(Lorong 5 Toa Payoh)第53座组屋,迎来了到新加坡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新加坡于1959年取得自治权后,自治邦政府成立建屋局,大刀阔斧解决屋荒问题。建屋局也接手改良信托局在女皇镇(Queenstown)开发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的工程。

近年,建屋局委任私人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出了高水平的组屋建筑。2009年落成的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达士岭摩天组屋(The Pinnacle@Duxton),以及女皇镇(Queenstown)两个于2015年落成的项目杜生庄(Skyville@Dawson)与杜生阁(SkyTerrace@Dawson),其优秀设计概念获奖无数,包括新加坡最高荣誉设计奖“总统设计奖”。

2011年落成的绿馨苑有七座组屋,共712个单位,屋里屋外都融入绿色设计,让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环保分不开。例如,组屋天台设有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清洗走廊、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屋外设两个垃圾槽,一个用来丢弃普通垃圾,一个用来丢弃可再循环使用的废弃物;每个单位内都装置连带小洗手盆的马桶,居民如厕后可使用干净水洗手,水沿着洗手盆流进底下水箱储存起来,供下一次冲马桶。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1_Medium.jpg
改良信托局1930年代起在中峇鲁建设公共住房。(档案照)

2.Tour East公司主办的东海岸之旅,行程包括参观淡滨尼组屋区,以及樟宜礼拜堂与博物馆、马来传统文化馆(Malay Heritage Centre)与阿拉街(Arab Street)等富有马来族风情的地区。

新加坡人口有超过八成住在组屋,而这当中有九成,拥有所居住的组屋。在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下,新加坡人的拥屋率非常高。不住组屋的人,一般住在各类私人住宅,例如有地洋房、排屋、私人公寓等。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7_Medium.jpg
榜鹅有多个依水道而建的组屋项目。(档案照)

与体育场毗邻的女皇镇游泳池,是新加坡国家水球队早年的培训基地。1971年本地最早的一支水球队,就在这个游泳池成立,队员是附近中学的学生。它为国家水球队栽培了不少国手。选手全是女皇镇水球队队员的国家队,在1979年东南亚运动会中,赢得水球金牌。

国家文物局在新加坡不同地区规划出多条历史之旅路线,并在Roots网站上介绍这些地方的地标、历史和社区记忆,当中有超过十条路线位于市区外,包括女皇镇、大巴窑、宏茂桥、勿洛、裕廊、义顺与三巴旺(Sembawang)等组屋区。游览这些组屋区时,可参考网站所介绍的详情:https://roots.sg/visit/trails

女皇镇重新注入活力

大型设施多集中在组屋区的镇中心,这是组屋区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镇中心一般都有一个地铁站,毗邻就是巴士转换站,居民可从邻区搭乘镇内巴士到镇中心,再从镇中心搭乘地铁或主干巴士,到新加坡其他地方上班或消闲。

在建屋局于1960年成立之前,由英国殖民地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是负责发展公共住房的单位。

淡滨尼:东部区域中心

拟建女皇镇博物馆

建屋局接手开发计划后,在女皇镇史德林路(Stirling Road)兴建第一批政府组屋,当中有一房式至三房式租赁单位,部分居民是在1961年的河水山(Bukit Ho Swee)大火中失去家园的灾民。因为组屋楼高七层,人们也用福建话称它们为“七楼”。

2007年,新加坡政府宣布“优质榜鹅21”开发计划,在东北部地区榜鹅(Punggol)以“水”与“绿”的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宜居市镇。现在,榜鹅市镇已有多个依水而建的组屋与私人公寓项目。新加坡首批生态组屋“绿馨苑”(Treelodge@Punggol)也建于此。它对后来的生态住房项目,起着示范作用。

与大巴窑毗邻的波东巴西(Potong Pasir),1910年至1937年还是采沙场,并也因此得名。“Potong Pasir”在马来语中,是“割沙”的意思。当年建筑工程所需的沙土,就通过开凿这里的山丘来供应。

4.第一座组屋区体育场

至2015年3月31日,榜鹅共有3万5515个组屋单位,组屋居民人口约9万9500。由于榜鹅还是个开发中的市镇,组屋与居民数目,未来几年还会增加。

【本特约系列由新加坡旅游局呈献】

至2015年3月31日,大巴窑共有3万6439个组屋单位,约有10万7500人住在组屋。

“政府组屋”即是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国民住宅,由政府机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简称建屋局、HDB)规划兴建,以优惠价格出售给人民(少量租赁给人民),让人民分期付款购买。政府会给符合条件者提供各种购房津贴。

入门须有符合CEPAS规格的电子卡,例如新加坡的公交卡ez-link card(可在地铁站购买)。有意参观者可到第1G座一楼的办事处付费,电子卡经职员登记后,就可凭卡进入到Skybridge参观。每张卡只限一人进入参观一次。

淡滨尼天地

要了解新加坡公共住房开发与人民生活的外宾,常会到大巴窑组屋区参观。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6年曾重访大巴窑。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温家宝,也分别于1999年与2007年,参观大巴窑组屋区。

参观摩天组屋天台花园
The Pinnacle@Duxton的50楼天台花园Skybridge,可供民众参观,但每天最多200人。
地址:1 Cantonment Road
开放时间:早上9时至晚上9时
门票:每人6新元,须付现款
询问电话:+65 86837760

到了1950年,波东巴西是新加坡一个主要蔬菜种植区。1970年代,政府征收波东巴西农村土地,重新发展,村民迁往他处。

到了1980年代,女皇镇已有30多年历史,发展也开始停滞。第二代居民纷纷迁出,搬到新的组屋区。政府从90年代起,为女皇镇重新注入活力,一些旧组屋整体重建,新的私人公寓也建设起来。瑞士家具零售商IKEA的旗舰店,也设于此(地址:317 Alexandra Road)。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5_Medium.jpg
淡滨尼天地的游泳池让民众享受在天台游泳的乐趣。(档案照)

1.Ruby Dot Trails公司推出以大巴窑组屋区为目的地的“就近探索新加坡”(Singapore Up Close)导览团,带领参加者步行参观大巴窑组屋与建屋局总部,了解新加坡组屋的历史与现况。此外,也到咖啡店用餐,体验新加坡的邻里饮食文化。

在大巴窑镇中心有一座商场与办公大楼HDB Hub(地址:480 Lorong 6 Toa Payoh),正是建屋局总部所在。HDB Hub底层一楼,有个多媒体展厅,让访客了解新加坡组屋的发展历史与现况,入场免费,开放时间是星期一至六上午8时30分至下午5时,星期天与公定假日不开放。

朱镕基总理对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很感兴趣,参观组屋时向居民询问了许多详情,如组屋贷款年限与期款费用、住家通风情况等。他也邀请建屋局到北京,分享新加坡发展公共住屋的经验。隔年,建屋局派了六人考察团前往北京。

20180116_lifestyle_hdb_22_Medium.jpg
旧联邦道湿巴刹是女皇镇博物馆的选址。(档案照)

二战后,改良信托局从1947年至1959年的12年间,建造了2万零907个公共住房单位,但战后新加坡人口增加,这个数目的住房,无法应付160万人口的需求。许多家庭只能一家人挤在一个租来的旧式店屋小房间,或者住在简陋小棚屋里。

21世纪濒水市镇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2_Medium.jpg
大巴窑“私人组屋”The Peak@Toa Payoh外观设计美轮美奂。(档案照)

目前已建成或规划的三个区域中心是淡滨尼(Tampines)、裕廊湖区(Jurong Lake District)与兀兰(Woodlands),这三个地方分别是新加坡东部、西部与北部门户。

大刀阔斧解决屋荒

榜鹅镇内于2011年建成的榜鹅水道(My Waterway@Punggol),是新加坡标志性的濒水休闲景区。这条人工水道全长4.2公里,穿过榜鹅市镇。除了潺潺流水,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既充分发挥榜鹅市镇濒水的地理特性,也营造出了榜鹅昔日的乡村韵味,尽显水和绿的美丽与魅力。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52年登基,改良信托局为纪念这一盛事,将首个卫星镇命名为“女皇镇”。作为第一个卫星镇,女皇镇像是政府试验不同市镇规划方式和技术的试验场,因此区内有许多“新加坡第一”,并成就了许多地标建筑:

新加坡中部的宏茂桥(Ang Mo Kio),是建屋局在1970年代开发的组屋区,是新加坡第七个卫星镇。至2015年3月31日,宏茂桥有4万9169个组屋单位,组屋居民约14万9800人。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9_Medium.jpg
50层楼的达士岭摩天组屋,是新加坡最高的组屋。(档案照)

旧联邦道湿巴刹(Former Commonwealth Avenue Wet Market,地址:38 Commonwealth Avenue)是女皇镇博物馆的选址。这座巴刹建于1960年,以容纳街头小贩。它的屋顶是圆拱设计,好让下雨时雨水能尽快流走。但有人认为,它的形状似华人的棺木。这座建筑已被列为受保留建筑。

大巴窑(Toa Payoh)组屋区,是建屋局于1960年成立后,所独立开发的第一个卫星镇。“大巴窑”在华人福建方言中,是“大沼泽”的意思。这个地方原就是一片沼泽地。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4_Medium.jpg
大巴窑这座组屋设计成独特的“Y”字形。(档案照)

温家宝总理参观大巴窑组屋区时,观赏了华乐表演与印度武术示范,对新加坡的种族和谐表示赞赏。参观结束时,记者们上前问他参观后对新加坡政府组屋的印象,他说“喜欢,喜欢”,并亲切地向四面八方的民众挥手道别。

据建屋局至2015年3月31日的数据,东部的淡滨尼(Tampines)组屋区,有6万6599个组屋单位,组屋居民约23万9100人。

4.“总统设计奖”组屋

比起许多组屋区,在新加坡中部的女皇镇(Queenstown)组屋区,它的历史感要来得浓重一些。它是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改良信托局为舒缓市区人口拥挤问题,于1950年代在这个原本是沼泽与农地的地段,开发卫星镇。建屋局1960年成立后,接手完成开发计划。

20180115_lifestyle_hdb_11_Medium.jpg
杜生阁的设计融入许多环保元素。(档案照)

到组屋区一游

20180115_lifestyle_hdb_08_Medium.jpg
波东巴西数座倾斜式屋顶组屋,是该区独有的特色。(档案照)

3. 推出不同导览活动的BeMyGuest,也举办参观大巴窑组屋区的导览团。

设在淡滨尼天地内的淡滨尼区域图书馆,共有五层楼,藏书40多万册,也有文化遗产展览区、烹饪工作室与游乐场等多元设施。展览区有常设与短期展览,常设展览介绍的是淡滨尼自19世纪以来的历史和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