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拍摄《那年树下》,从前期写剧本,到筹备拍摄、看景、造型、拍摄及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可说是经历了一部电影的诞生。过程中牵涉的人和事太多,而且有很多未知数,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接下来又会遇到什么挑战及难题。
音效师除了要放一些背景音乐,还要混音,去掉杂音,加入一些自然的音效,比如画面中看见汽车驶过,或是主人翁跑步的脚步着地等,加入音效后更有真实感。这次只有一天的时间,当天除了要找适合的音乐之外,还得考虑在哪段要放什么样的音乐,音乐从哪一刻开始哪一刻结束。拼拼凑凑到了凌晨两点多,我与音效师的眼睛花了,耳朵出油后,总算满意完成。
同甘共苦后的最后成果,让我十分感动。很感谢台前幕后的辛苦和努力,现在我终于能放下心中大石,明晚U频道9点《那年树下》请你拭目以待吧!
初剪后,工作还没完成。我们要注意电影的节奏,演员的表演,故事的逻辑,还有整部电影的长度。这些都能通过镜头的次序,镜头切换的点,镜头逗留的时间来调整,我与剪辑师尝试不同的组合,一共花了五六天的时间完成。很感恩这名资深的剪辑师不辞劳苦,与我一起并肩作战,就连放假也愿意回来帮我重新剪辑一段戏。
在有限的资金内拍完《那年树下》,最庆幸的是我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制作过程,还有就是看到一些幕后英雄对于工作的热忱和执着。写剧本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到了导演和演员的手中就开始二度创作,再到后期制作,就是所谓的三度创作。
拍摄《那年树下》因时间不够,有些画面不理想,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取想要的镜头,跟创作剧本时的想象有差异。还没看到任何成品时,感到有些灰心,有人安慰我说剪辑时能够补救,所以我也收拾心情,与剪辑师讲了故事,沟通剪辑风格,希望对她有所启发。剪辑所花的时间比预期长,因档案很大,单是把拍摄画面下载到系统就花了一天半的时间,之后剪辑师还要把所有的片段看过一遍才能开始剪。
后期团队像魔术师
当演员的我以前每次拍完戏之后,也不须要考虑后期会怎么样,这次能够进入剪辑室,让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很享受这个阶段。后期团队就像魔术师,通过剪辑、音效、视觉效果,带动演员的表演和影响故事的呈现。
剪接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能够把演员最好的一面保留,把不好的去掉,而且如何拼凑画面也能营造出不同效果。比如演员A听了某个消息后,从失望慢慢露出微笑,如果把失望的表情剪掉,观众就会觉得他听了消息后是开心的。如果保留失望的表情,剪掉微笑的部分,又是另一个感觉。画面加入音乐和音效后,更能够带动观众,为电影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我怀第一胎时,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有空去练瑜伽、皮拉提斯(Pilates),悠哉闲哉。当时我还觉得过得太安逸有些不习惯,一度觉得在浪费时间却又找不到更有意义的活儿干。现在回想起来,真怀念那段幸福的时光,最近忙着《那年树下》的后期剪辑,还有我的儿童培训课程,每天睡眠不足。
当我跟朋友分享经历,他们都很惊讶,没想到原来一部半小时的微电影需要如此大工程,付出的人力、时间和金钱与影片的长短是不成对比的。陈可辛与Apple合作拍七分钟的春运微电影《三分钟》,据说耗资700万人民币(约141万新元),从片尾出现的名单就能看出团队有多大。既然一部七分钟的微电影的成本都比我的短片高,如果真的要把一部30分钟的微电戏拍好,所要付出的努力也会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