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开城附近出土的琉璃军持,散发了伊斯兰文明的异彩。韩国中央博物馆展示牌标记这个长颈圆腹,腹身旁有流嘴的器物为“琉璃注子”,值得商榷。“注子”有提梁或手柄,一般用来盛酒或水。军持没有柄,是盛水让佛教僧人或穆斯林清洗双手的瓶子。

琉璃军持的主人怎么把这精美的瓶子留在“新罗”了呢?哦,这可能是宫廷遗物,也可能,我猜,主人自己后来归化,成了高丽歌谣里的“回回”。

一种说法认为,相当于中国五代十国到明朝初年的高丽时代(918-1392), 是韩国的历史和文化融合的关键阶段。更具世界视角的,是韩国的英文名称“Korea”音译自“高丽” (Goryeo)。

即使不符实情,阿拉伯人的地理概念里,“Sila”是具体的土地和国家。早在7世纪,朝鲜半岛就有穆斯林居住,那是韩国历史的新罗时代。

Sila?新罗?新罗已经被王建在935年合并了,怎么到了12世纪还存在呢?而且,还“分裂”为六个小岛?

军持是梵语kundika的音译,意思是瓶,也翻译为君墀、君持、君迟、军迟、鍕 、捃稚迦等,或称净瓶。在宋代的文献,包括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等书里的大食(阿拉伯)贡物里,都有琉璃制品,通常是琉璃瓶,而且还有“碾花上等琉璃”。仔细看韩国中央博物馆这件琉璃军持,金黄色的瓶腹正有磨刻的圆形花样,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即使不符实情,阿拉伯人的地理概念里,“Sila”是具体的土地和国家。早在7世纪,朝鲜半岛就有穆斯林居住,那是韩国历史的新罗时代。9世纪的Ibn Khurdadbih作“General Survey of Roads and Kingdoms”(《道里邦国志》), 提到Silla(新罗)位于中国底边。直到15世纪,穆斯林的学者或地理学家还是称她为Silla(新罗)。

“高丽”作为朝鲜半岛的名字,要到1253年法国方济各会教士William of Rubruck(约1220-1293)访问蒙古帝国,才在他的著作称朝鲜半岛为“Caule”(高丽),后来影响了马可波罗等人的游记。

2018年,在韩国京畿道、日本京都、大阪,再到韩国首尔中央博物馆,看了四个纪念高丽建国1100年的特展。

这韩国的第一次世界亮相不符实情,但是比起日本的第一次世界亮相早了300年。那是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的天主教修士弗拉·毛罗(Fra Mauro,?-1464) 绘于1453年的世界地图,称日本为“Cipangu”,正值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时期。

循着汉阳大学李熙秀(Lee Hee-soo)教授的研究,我查找了伊德里西(Muhammad Al-Idrisi, 1100 - 1165))制作于 1154年的“Tabula Rogeriana ”(“The Book of Roger”,《罗杰之书》)。伊德里西是一位阿拉伯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大约在1138年,他应西西里诺曼国王罗杰二世的邀请,在宫廷里制作介绍世界的书,因此这本书又称《罗杰之书》。统合了伊德里西个人的旅行经验,以及罗杰二世派遣的考察人员归国资料,《罗杰之书》里的世界地图以阿拉伯为中心,南方在上面,北方位下端,全图的左上角有六个小岛,名字叫“Sila”。

《高丽史》记载了三则大食(阿拉伯)到访的记录。使节商团每每超过百人,进献包括水银、龙齿、占城香、没药、大苏木等,主要是香料和药材之类珍稀的物品。首都开京(开城)礼成江的入海口碧澜渡,是国际商贸和使节的聚集地,阿拉伯人就是从碧澜渡上岸。那么,他们留下了什么痕迹吗?

说来有些特别,很少见到刻意纪念某一个已经结束的朝代的活动。明朝亡于1644年,那时天崩地裂,如今烟消云散,偶留余烬的,不过是文人凭吊。何况满清也倾覆百余年,有什么主张纪念朱元璋、努尔哈赤开国的吗?

这样的观点好像很合理,我想知道那最早画出朝鲜半岛的世界地图,上面的“高丽”是怎样拼写?又是怎样呈现朝鲜半岛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