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庭群里和孩子做了性格类型测评。之前他们分别都在学校里做过,但一家人一起看彼此的测评报告还是头一回,也许因为彼此都长大成人了,对测评结果的解读更有深刻体会,对彼此的评语更是一针见血,那种“我还不了解你的死款”,“你不就是这样的”,相互调侃,不亦乐乎!
后来为了方便记住,这16类型被后人套上了标签。老大属于辩论家,自信,知识丰富,有幽默感而且敏锐。喜欢头脑交锋,善于把观点和信息分解,然后正反论证,挑战对方观点。本意不是为了攻击或想赢对方,就是喜欢追求知识,运用聪明才智,结合不同想法,然后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能给他满足感。
在whatsApp群里,一来一往,差异不是问题,距离不是问题。
上课时,我常常会让“外向”的同学形容“内向”的同学,一般都会用“城府很深”,“不知道他们想什么”来形容;而“内向”的同学会形容“外向”的同学“爱表现”,“不经大脑思考”等等,“宏观”的人太务虚,做事不落地;“微观”的人则缺大局观,拘泥于琐碎细节,“理性”决策的人太冷血,“感性”决策的人太没原则。每每对方和自己不一样时,人都会惯性的把它看成是缺点,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这样才是优点,这其实就是人性的最大盲点。
MBTI性格理论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心理学理论,是Briggs和Myers这对母女心理学家在早期开发出来的性格测评。许多世界500强的企业里都曾经用它来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组织诊断等等。现在也是国际上应用得比较多的人才识别工具。
老三则是个调停者,充满理想主义,相信人性都是美好善良的。他的抉择不是靠逻辑,而是原则。一切行动都是以善良,利他,道德为准则,初衷比较纯粹,活得也比较单纯,就像春天的阳光,暖暖的。和两个哥哥的锐利和灵敏完全不一样。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理想主义背后的感情和驱动力,但他们是快乐和灵感的泉源。
基本上它以四种不同的特质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个人的动力来源是是“内向”还是“外向”;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宏观”还是“微观”;一个人的决策是凭“理性”还是“感觉”;一个人对外在事物的反应是“判断性”还是“灵活性”。从这四个特质就组合成了16类型性格。
所以我一直觉得人生最需要的学习就是认识自己,但人往往最害怕的就是面对自己。
老二是属于逻辑学家。一般逻辑学家是个哲学家、思想家,不屑于平庸。老二的语文能力很强,最会抓住别人说话时语句的漏洞,被他追问得无言以对。安静时可以轻松随意,但一旦发起攻势,那份犀利,你得求饶。我特别喜欢和老二聊天,他永远能让我的思路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