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会突然“惊觉”这两人写的都是新诗,和《晚餐时间》所要的散文体相差太远,只好忍痛放下,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小时已悄悄消逝,夜已更深。
虽然不是主菜,但没有阅读帮忙开胃,或许烹煮出来的晚餐,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了。
看看时间,写到这里刚好是一个半小时。
但是,因为工作太忙碌,生活压力太磨人,我总是偷懒,把时间用在上网看电视,浏览社交媒体,阅读与思考都被我打入冷宫。
但是脑袋还是空空的,我又心有不甘地抽出香港杂文作家林日曦的《白痴》,还有梁文福的《越遥远 越清晰》,看看人家是怎么经营文章的。
结果花了大半小时构思的题目就这样投入右脑的字纸篓,让左脑重新再酝酿。
惟有写《晚餐时间》时,我找到理由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然后开启电脑,打开书本,面对自己。
后来,我写的题目,虽然往往和我之前所想的,以及所阅读的完全无关,但我喜欢这个过程。
静静阅读是有必要的
晚餐时间
曾经听一个作家那么说过,倘若你写的比你读的还多,那就有问题了。
像今晚,我就拿出了董农政的摄影诗集《两漾》,一边看他的照片取角和构图,一边咀嚼他的诗。浅尝之后,我又迫不及待抽出新进作家孤星子的《喧嚣过后》,看看80后的年轻人怎么挥洒文字。
沉淀心情,静静阅读是有必要的。我既然希望读者摒除其他诱惑,抽时间阅读《晚餐时间》,我想我也需要不再编织借口,好好腾出阅读一本书的闲情,柔软紧绷的神经。
“学而不思则罔”,光读书不思考已经会陷入困惑,如果连书都不读,那岂不是更面目可憎?
钻到文字中取暖
思考和阅读是人生的必要。
之前我花三个小时阅读与思考,我不知道这个比例是否妥当,但生活太苦闷,诱惑太多,时间太少,我的阅读就只能委屈地依附在酝酿一道晚餐的过程中。
所以每次写《晚餐时间》之前,我都很少直接下笔。总是在书橱前面徘徊,一半的时间思考,一半的时间阅读,最后才匆匆落笔。
这个时候,我总会走到书橱前,随意抽出一本书来翻阅,美其名寻找灵感,实则逃避现实,钻到文字中取暖。
思考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左边有一个声音说:“你可以写这个题目,根据你接触的经验,带出这个主题。”
当我想了老半天,设想好几个可写的段落之后,右边就会响起另一把声音打击我,说:“这个题目你驾驭不了,你没有足够的数据,也没有切身的经验,写出来只会贻笑大方。”
结果不是越看越清晰,而是越读越汗颜。看看时间,已过了凌晨3时,别说晚餐时间,连夜宵都已经过了时间,再不提笔,恐怕就要到早餐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