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 2:拒子女捐肾 宁每周洗肾
“现在我每天运动15分钟,做一下脚车运动、举一举重,还可以当兼职司机,生活照样过。”
作战 1:八口患病 ‘绿化’保健康
纤维纵然能(以好的方式)降低升糖指数,但脂肪也能(以坏的方式)做到。此外,如果吃大量标榜“低升糖指数”的产品,那一餐所摄取的升糖还是会很高。
例如,糖尿病患如果大量摄取“适合糖尿病患”食用的饼干,其原料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如面粉),也将转化为淀粉,并成为葡萄糖被身体吸收。
家中九兄弟姐妹,八人患糖尿病,老幺16岁就患病,可说是典型的“糖尿家族”……天天吃宵夜,眼血管爆裂后,他赫然发现自己患“三高”和糖尿病,过后并发肾衰竭,用一年的时间才走出抑郁……从小习惯每天喝汽水,每周吃三五次快餐,少女13岁就患糖尿病……让我们通过三名患者的心声,了解糖尿病患的苦与“甜”。
今年9月1日,保健促进局在保健资讯网(HealthHub)针对18岁至39岁的国人,推出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Diabetes Risk Assessment Tool,简称DRA)。
他说,当时每天开车10多个小时,很少运动,每天吃四餐,晚上饿了就吃夜宵。他透露,当时医生“一次性”诊断出他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肾衰竭,肾功能跌到低于两成,必须马上洗肾。
低糖不代表无糖 医生打破标签迷思
56岁的洪茂利,在九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
大特写
陈淑玲医生打破一些“标签”迷思:
中央医院内分泌学高级顾问医生陈淑玲受询时说,属于糖尿高风险群的人,最重要是作进一步检验,可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te),检测是否患上糖尿病。
他坦言,知道自己必须洗肾时大受打击,除了得适应洗肾初期的艰辛,也因身体不适,必须提早退休,一度非常担心造成家中负担。
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导致洪茂利2001年视网膜脱落,2015年因肾衰竭,需每天在家进行九小时的腹膜透析(俗称“洗水”,病人可在家中自行洗肾,无须到洗肾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人们可参考保健促进局宣导的“我的健康餐盘”(My Healthy Plate)概念,确保饮食营养均衡。健康餐盘应含四分一谷物;四分一蛋白质(低脂肉类);剩下一半以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组成。
2000年至2005年,竹脚妇幼医院每年有平均15名新确诊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儿童病患,到了2011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多达24人,增幅达60%。
2010年的调查显示,超重与严重超重的中小学生,分别多达10.5%和12%。
高风险群该做什么?
本地研究显示,一般患前期糖尿病的亚洲人即便不是超重,也面对较高的糖尿病发病率。此外,本地有超过一半的第二型糖尿病,也患慢性肾病。NKF执行理事长黄振令说:“糖尿病是导致肾衰竭的主因。每三起肾衰竭,两起是糖尿病管理不当导致,而这种情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可以提高高危群体的预防意识,加强对病情的管理,他们就不必遭受洗肾的痛苦。所以,我们会继续教育群众,与国人一起对抗糖尿病。”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苏俊成陷入抑郁,断然拒绝洗肾治疗。“突然患上这么多病,我曾经浮现过自杀念头,不想拖累家人。”
如今全国一心对抗糖尿病,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的行动。你,愿意踏出第一步,做出改变吗?
★标榜“低升糖指数”的也不一定比较健康。
“如果测出你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指血糖指数比正常水平高,但不至于被确诊为“糖尿病患”的水平。),应改变生活方式,包括结合健康饮食和体能活动,将体重减轻,提高身体机能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为了鼓励国人“多动”而推出的全国健步大挑战(National Steps Challenge),首两个季度便吸引超过50万名国人参与,其中超过七成原本“不够活跃”的人,在参与后走了更多的路。
第三季从10月28日开始,到明年4月30日,预计吸引50万人参与。截止上个月30日,已有30万人登记。
作战 3:13岁‘染糖’ 身装打针器
本期《大特写》,听听三名糖尿病患分享亲身经历,也让医生为大家破解“更健康选择”的“标签党”迷思。
直到22岁那年,他惊见自己排尿会引来蚂蚁,伤口恢复也缓慢,看医生后才知道自己已患上糖尿病。
他透露,外婆和母亲也患糖尿,九个弟姐妹中八人也有糖尿病,最小的16岁就“中招”,大哥和他则在20多岁时确诊,可说是典型的“糖尿家族”。
问卷根据家族史、年龄、以身高和体重计算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运动量和餐饮选择等,评估患糖尿病的风险。
今年8月底的国庆群众大会,李显龙总理重点强调糖尿病对本地的“杀伤力”,掀起坊间对这个“隐形疾病”的关注。上周二(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随着国人对糖尿病的意识加深,也产生了许多疑问。
每九名新加坡人,一人患糖尿病。本地患者超过40万人,据世界银行2015年的统计,在20岁至79岁的发达国家人口中,新加坡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5%,仅次于美国的10.8%。此外,新加坡每年平均1200名糖尿病患者必须截肢,可能是全世界最严重的。
陈淑玲医生表示,第二型糖尿病与肥胖问题息息相关。过去20年,无论超重的大人或小孩,都有增加趋势。
儿童患糖尿病趋势值得关注
调查显示,结构化的生活方式改变,可有效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高达58%。
所幸,在医生和家人努力劝导下,他逐渐接受事实。
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显示,接受自我评估者当中,五分一属“高风险群”。
据最新数据,目前有4万4000名国人完成评估,约五分一的人,或相等于约8500人,测出自己是患糖尿病的高风险群。
六年前某一天,德士师傅苏俊成(64岁)清早起身,突然发现左眼血管爆裂,充血看不见。
他很快便振作起来,每天花约一小时运动,还种植一些蔬果,让自己和家人吃得更健康。
种种宣导和政策,为的就是让国人建立更健康的生活。
他愉快地向记者介绍他的“绿色子女”,包括番茄、茄子、辣椒和羊角豆等。
清秀可人的赵文玉(25岁,幼稚园教师),身材苗条,单凭外表完全看不出是糖尿病患者。她13岁就患上第二型糖尿病。
为对抗糖尿病,李总理提出四大策略:定期体检、多运动、少油少盐、少喝汽水。
第二型患者一般因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体内胰岛素生产不足,或生理系统对胰岛素敏感度不佳。赵文玉坦言,她11岁开始爱上喝汽水吃快餐,每天至少喝一罐可乐,每周吃三五次快餐,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
随着国人健康意识加深,越来越多商品成为“标签党”,纷纷标榜“低糖”或“更健康选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然而,医生提醒“低糖”不代表“无糖”,建议人们最重要还是保持均衡饮食,减少摄取肥腻食物。
★标有“低糖/无糖”的产品,不代表不含葡萄糖(Glucose)。
病情逐渐稳定后,洪茂利当起义工,也就读各种课程,丰富退休生活。
她忆述,突然有一天,自己“吃什么吐什么”,体重一度从48公斤骤减到42公斤。“第一天呕吐还以为吃错东西,但情况持 续好几天,父母带我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患糖尿病。”
他说:“以前对糖尿病没有足够意识,不觉得是什么大事,直到自己和身边病友慢慢因为糖尿病出现严重并发症,才知道它有多么可怕。”
约5%国人患上的疾病,或多或少都因为缺乏运动所致,包括日益增加的肥胖和糖尿病。
全国健步大挑战 鼓励国人动起来
她患病后最大的困难是必须节制饮食。 看到母亲为此自责,也让她十分难受。“我每天必须三次吃药和打针,父母虽然不在我面前表露什么,但妈妈很自责,说为什么知道我嗜甜,却没管好我的饮 食……” 她表示,以前上课因为经常忘记打针,导致病情“间歇性”失控,会头晕和口 渴,每年入院一两回。
“除了到洗肾中心开导新病友,我也在新加坡圣公会当义工,支援独居老人。我也常带着相机到滨海湾花园拍照,这几年陆陆续续上了电脑、英文和哲学等课程,充实自己的生活。”
如今,为了避免忘记注射胰岛素,她选择装上自动注射器,并在男友鼓励下开始定期做运动。“虽然要戒掉最喜欢的薯片和可乐不容易, 但家人和男友一直鼓励我,让我减少对甜饮的依赖。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吃这么甜,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老实说,这些蔬菜不够煮一餐给整家人,但最主要是吃得清淡,我现在已经完全戒掉甜饮和油炸食品,每天做适当运动。我在公园快走两三圈后,血糖马上从8.6降低到5.3。”
她表示,患糖尿病的人,最好摄取适中的均衡饮食,减少吃加工食品,或令某个微量营养素(micronutrient)失衡。
“原本只是视线有点模糊,谁知道突然那天左眼完全看不见,到医院检查才爆出一身病来。”
他透露,两名子女曾提议捐肾,但他拒绝儿女的好意,决定到洗肾中心每周三次洗肾。苏俊成表示,如今每日减少到只吃两餐,改喝少糖咖啡(Kopi-siew-dai),家人跟着他吃糙米饭,成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由于家里开杂货店,洪茂利从小学开始帮忙,却养成饮食不固定,不注重均衡饮食的习惯。他从小每周吃三四餐快熟面加汽水,过年过节放工后,也会和同事聚餐,大吃夜宵。
有糖尿病家族史和前期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降低患上糖尿病的概率?
“我当时整个人差点崩溃,幸好老婆比我坚强,一直陪在身边,监督我的饮食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