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拨打“995”求救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心电系统突然机能失常,调节心跳的电讯号变得快而无序,这称为“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脏的节奏性跳动停止,心脏无法泵血到身体,脑部出现缺氧,人们很快失去知觉。这种情况没改善,随时死亡。心脏衰竭随时会导致心室颤动,如不及时除颤,心脏会突然停止,患者猝死。

接来下二三十年,心脏骤停病例发展趋势如何?根据现代人不良的饮食习惯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加上人口老化,这个病例将不断攀升。不过,人们对此症认知越多,给予及时救援,患者存活率也不断增加。

王医生指出,旁观者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必须马上拨“995”求救,及时施予心肺复苏术,同时正确使用自动心脏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患者生命将得到最佳的存活机会。

虽然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公众不断增加,但是仍有许多人不晓得什么是心肺复苏术?原因何在?

谈及人们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事故,王医生指出一些误区。

许多政府和私人机构也装置自动心脏除颤器,让公众随时可就近取用,这包括民众俱乐部、樟宜机场、学校(教育部)、体育设施、购物商场等等。

根据2001至2004收集的数据显示,心脏骤停存活率为2.5%(280患者,7人获救);2010年至2012年数据显示,心脏骤停存活率增加四倍至11%(317患者,35人获救),之后,心脏骤停存活率逐步提升,从2013年的13.5%,至2014年的13.8%。

公众对心肺复苏术不熟悉


新加坡中央医院紧急医学高级顾问医生王英福副教授。

新加坡中央医院紧急医学高级顾问医生王英福副教授指出,2011年数据显示,每10万人口中有37宗这类病例,2014年,增至超过50宗病例,这与人口老化息息相关。心脏性猝死在一些无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健壮和年轻人身上显现。这类猝死的65%病例,其年龄层介于40岁至70岁。

救护车更快抵达事故现场,以及“995”求救电话的tele-CPR支援等等,都让患者的存活率大为提升。

王医生指出,由于大多数心肺复苏术以英语教学,只有非常少数以华语和马来语教学,因此不谙英语者学习受阻。另一方面,许多人害怕担负责任,或是心肺复苏术缺乏重复练习、熟悉技巧的学习环境,这也导致熟悉心肺复苏术者少。

据统计,本地每年大约有1800人发生心跳骤停,其中约半数年龄在60岁以下。

2011年数据显示,每10万人口中有37宗送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2014年,增至超过50宗病例,这与人口老化息息相关。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脏衰竭随时会导致心室颤动,如不及时除颤,心脏会突然停止,患者猝死。新加坡近年这类病例的存活率为11%,还有进步空间。

另外,在事发范围1.5公里内车上备有自动心脏除颤器的SMRT德士,也可随时到场支援患者。

心室颤动病患平均11%存活

旁观者若发现心脏骤停者(昏迷而呼吸反常),须及时救援,每一分钟流逝,患者存活率减少7%至10%。

王医生说,这是因为公众对心脏骤停的认知加深了,更多人参加心肺复苏术(CPR)培训,更重要的是,更多好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忙,及时给予患者急救与援助。

公众提高对心脏骤停认识

过去数年,送院前心脏性猝死(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简称OHCA)个案不断上升,从几年前的1400宗,增至2014年的2000多宗。

(系列之二)

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其心脏骤停的概率增加,因此饮食与生活健康是“护心”关键。

美国许多大城市的心室颤动病例中,平均10%存活,新加坡近年这类病例的存活率为11%。王英福医生说:“在美国华盛顿、西雅图等城市,这类心脏骤停产生的心室颤动的存活率高达60%,是全球最高的。在亚洲,新加坡的表现比邻国如马来西亚、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好一些。但是跟东京和汉城相比,其患者存活率超过30%,台北则是20%,远比新加坡好。”

2015年4月,新加坡民防部队(SCDF)推出手机应用“myResponder”App,当民防部队接获疑似心跳骤停个案通报后,能立刻通知在事发地点400公尺范围内的社区急救员,转告对方最靠近的自动心脏除颤器的地点,方便施救。

由于大多数心肺复苏术以英语教学,只有非常少数以华语和马来语教学,因此不谙英语者学习受阻。另一方面,许多人害怕担负责任,或是心肺复苏术缺乏重复练习、熟悉技巧的学习环境,这也导致熟悉心肺复苏术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