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崇侨银行是最重要交易

孙子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清楚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大华银行的高级管理团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能与大华共进退,对此,我非常自豪。

还好,发展银行最后没有提高报价,我们获得了胜利。这次收购从始至终,充满了曲折、坎坷,而最终获得成功,我感到非常高兴。

大华银行第二代掌舵人黄祖耀1960年踏入银行业时,从未想象过大华银行会具备今天的规模。

商业直觉——

最重要、最满意的交易是1971年大华银行收购崇侨银行,其次是2001年收购华联银行。

今年的大会是89岁的黄祖耀担任荣誉主席的最后一场大会,《联合早报》获得大华银行同意,节选书中「经验教训享心得」一章的精彩内容与读者分享。

简单来说,我认为有三个因素:运气、合适的团队、家庭支持。

对我的经商理念和经营策略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我来自一个传统家庭,父亲黄庆昌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生意上,把家务活和培养孩子的任务大多交给了我的母亲。所以,少年时我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很亲密。

现在的银行业要复杂得多。随着存、贷款利润逐渐被挤压,各家银行开始尝试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而这些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因此不受资金限制。

在收购崇侨银行之前,大华只是新加坡一家本土银行。1971年初,我们收购了联昌银行35.7%的股份,这是一家我父亲创办的银行,规模不大。此前,我们在马来半岛还没有网点,而崇侨银行却有16家分行(马来半岛13家,东马三家)。

无论是在新加坡国内,还是在海外,在我们多次的合并、收购中,我很幸运身边有一批忠实可靠、具奉献精神的同事,每次都努力确保合并工作的顺利完成。

我不知道如何更准确地描述,我只能说从我所遇见的一些世界最成功的企业家身上,无一例外都能感觉到这种强烈的直觉能力。每个商业决定都有一定的风险成分。成功的企业家在做出包含风险的决定时,一方面是他已做了充分基础研究,更主要的是直觉告诉他必须这么做。

我的父亲属于“拿得起,放得下”的一类人。

为此,他坚持与各方人士保持密切的关系,并缔造了一个很大的关系网,包括朋友和合作伙伴。

他在传记《黄祖耀:大华之道》中,分享自己在大华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与心得。

财经特稿

我不确定企业家精神是否可以言传身教。当然,刚刚起步的企业家可以通过学习管理方法和业务知识来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但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和一名称职的管理者的最大区别,是敏锐的商业直觉。

其间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父亲的栽培、妻子牺牲,还有他企业家天生的商业嗅觉等,促成了他今日的成就。

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关注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少计较个人得失,多考虑如何提升银行的信誉,如何为加快市场效率和稳定经济做贡献,我相信银行家会重新赢得大众的信任。

正是因为这一至理名言,才使我在1950年代和一些朋友做胡椒生意时避免了更大损失。本来,我们以为可以通过囤货,迫使市场价格上涨。但没想到其他胡椒经销商大量放出库存,致使胡椒价格一跌再跌。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们最后忍痛抛掉了手中的存货。

而新加坡很幸运地有一个务实、富有远见的政府,在短短50年间,将这个国家从第三世界发展到第一世界。正如我在大华银行50周年特刊的前言中所说:“大华银行的故事就是新加坡成为亚洲新兴城市和金融中心的成功故事。”

但是,由于个人收入与表现挂钩,银行家们大多只关注短期目标和盈利,每年都在贪婪地追求更高的利润,最终导致长期下滑的风险。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所谓的“高风险、高回报”带来的直接后果。银行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芒,每当看到或听到银行家因为贪婪而遭到人们讥讽时,我都会感到很悲哀。我曾经说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我步入银行业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虽然这场危机已经基本平息,但我相信,仍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解决。

各国立法者现在都在研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试图加强风险管理,改善金融业的公司治理。大量的规章制度势必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但能否确保金融行业的健康运转仍有待观察。我担心的是,如果金融行业仍依据短期利润实施奖励制度,将很难控制多数人贪婪的本性。

成功的企业家也需要有足够的运气和坚持。我见过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也很聪明的人最后却失败了,也见过很多并不怎么聪明的人后来却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与华联银行的合并过程是激动人心的。正如我经常说的,在发展银行提出敌意收购之前,我从未想过大华银行会有机会与华联合并。但当我看到机会出现时,立即采取了行动。

促成大华银行发展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和团队合作。银行收购是一个异常耗费精力的复杂过程,但在我看来,最困难的是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收购只是成功了一半,更困难的部分是要确保两家企业平稳、快速地融合为一体。只有这样,收购才能算是获得成功。

他还反复强调说,凭借个人的力量永远不可能成功,必须借助精英团队的支持。而关键之处在于:量材录用。

一旦他确认我可以管理好银行,他就对我完全放权。虽然他担任大华银行主席一直到1974年,但他从不干涉我的工作。在完全退休之前,他坚持定期到银行来,有时会对某个问题提出他的看法,但总的来说,他都让我用自己的方式管理银行。

银行家们必须牢记,作为公共资金的保管者,他们有义务负责任地管理好这些资金。我希望,银行界领袖们能树立更高的道德伦理标准,使我们这个行业重新赢得公众的尊重。

他还希望我不要好高骛远,尤其在我到庆隆工作后,我父亲经常提醒我要量力而行。他说,做生意,不可能百战百胜,聪明的企业家要知道遭遇困境时如何减少损失。

如果让我列举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宝贵经验,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认为有三点最重要,那就是:尽快获取准确的信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永远不要透支个人的财力。

父亲三提点经商终身受益

当时,我们虽然得到了连瀛洲先生的支持,但并无胜算。发展银行(现为星展银行)和大华银行的报价中都有股权和现金成分,随着两家银行股票价格的波动,报价总值也在不断变化。而我最担心的是,发展银行会不会在献议期内提高报价。

最重要的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很幸运地通过合并和收购,将大华的规模不断扩大。我们之所以能成功收购新加坡五家银行,主要原因还是外部因素。以崇侨银行为例,是因为史列特华克证券收购虎豹兄弟国际有限公司在先,才给了我们收购崇侨银行的机会。而2001年收购华联银行,则是得益于发展银行最初的恶意收购。

明智的企业家必须行动果断,一旦做出决定,就要全力以赴。而一旦采取行动,就不能再患得患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想我的成功应归功于我得到家人的巨大支持,开始是我的父亲,后来是我的夫人。

天时地利人和 促成大华银行取得成功

这本书原本只赠予黄祖耀的家人和亲友,今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大华银行首次将此书送给到场的股东。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我不会为过去的事情后悔和浪费时间。我想,如果有人说他在生意场上从未犯过一个错误,那肯定是在自欺欺人。重要的是,我们所做的决定,正确还是要多过错误。

我相信大华银行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我们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我的父亲发现了新加坡的巨大潜力,之后才决定把他的砂拉越商业帝国拓展到新加坡。

同样,收购两家泰国银行、两家印度尼西亚银行以及一家菲律宾银行,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收购崇侨银行不仅使大华银行成功打入马来西亚市场,同时大大提升了大华在本地银行业的地位。

在我父亲看来,信息是无价之宝。他相信,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不过,开始工作后,我和父亲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我也得以近距离学习他的从商经验。身为黄庆昌的儿子,我有机会见到很多新加坡华社的领导人,这对一个刚刚步入商界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

当史列特华克证券的奥格威·沃特森找到我,表示他们准备卖出崇侨银行的股份时,我非常兴奋,决心收购这些股份。

优秀的企业家还必须学会只在条件有利于自己时去冒险,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因此每做一桩生意,必须首先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完成交易。

1960年,当我刚加入大华银行时,银行这个行业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银行家们关注的无非就是存款、贷款。所有这些业务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都有反映,因此,银行对其资本以及股东资金的使用有很大限制。那时的银行业是一个非常受尊重的行业,作为公共资金的保管者,银行家们以正直、专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众的信任和尊重。

我的夫人给予我的是另一种支持。从一开始,我们相互间就有一种默契,我在银行从事我的事业,她则负责照看家庭和孩子。正因为如此,我才能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华银行。

(所有照片∕大华银行提供)

银行家要赢得大众信任 应树立更高道德伦理标准

我1960年踏入银行工作时,从未想象过大华银行会具备今天的规模。我知道自己一直在尽力为银行工作,但我深信,如果不是运气站在我这一边,我不可能走得这么远。正如我经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优秀企业家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