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模式相似,选出的偶像千篇一律,不少节目也以颜值为导向,选手才艺中规中矩,这类偶像一批接一批的生产,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市场也难消化,结果许多新星还未尝到走红滋味就已经“被过气”。
林一迅举例:“《好声音》第三季那英组的周深,在节目早期就遭淘汰,但最近他的作品很火,发展得非常好。选手取得什么名次,跟他未来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歌手在市场的生存,更多靠之后的作品,不管你是什么形式出道,到最后都是以作品说话。”
本地歌手卓猷燕两年前参加《中国新歌声2》,之后签约该节目制作公司灿星旗下。虽然她与另外七名学员一起录制一张合辑《梦想在望》,也在中国接了几个商演,但没有因此知名度大增。
近年音乐选秀节目以大陆居多,也开始走到互联网。电视方面,观众最熟悉的仍是中国浙江卫视招牌节目《中国好声音》,互联网则有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偶像练习生》,腾讯的《明日之子》《创造101》,优酷的《以团之名》等。
《中国好声音》导演之一林一迅则认为,对选手来说,节目只是一个开始,之后的发展还是靠自己。“选秀节目让你短期内得到大量曝光,但如果你没有新作品,热度会马上降低,因为大家的选择太多。”
他强调,不能照以前的模式做节目:“以前五个人就可以做一个节目,现在五个人怎么做?以前摄影机七八台,现在没有20台不行。拍的素材全部放到影碟里要花更多时间,后制也更多时间,以前两天剪一集节目,现在一两个星期剪一集,大家要愿意配合,要相信我们在做一个有使命感的节目。”詹仁雄认为台湾音乐在华人音乐有着重要的位置,像《声林之王》能够推动华人音乐,他觉得挺有成就感。
林一迅分析音乐选秀节目的变化,从2004年《超级女声》让观众知道原来不只是通过唱片公司,也可以通过选秀节目产生歌手,还让观众投票自下而上选出优胜者,是选秀节目的1.0时代。
作为电视制作人,詹仁雄也提出电视选秀节目的一大挑战:结合电视与网路。他指出,看电视的族群和上网看节目的不一样,这两个平台应该合作,扩大整个观众族群,《声林之王》是不错的开始,在电视播出,在网上进行票选。
“如果你以为开口唱了就一定有所收获,以为得到名次就能大红大紫,那你错了。你的曝光可能只是一两首歌的时间,要在那四到八分钟感动观众,真的看你有多厉害。而且观众贪新鲜,新一季节目上档,很快就忘了之前的参赛者。我认为出发点必须还是热爱音乐喜欢唱歌,不是为了成名。”
林一迅也不觉得艺人过多造成观众审美疲劳。“跟韩国比较,我们的歌手量不大,韩国娱乐圈依然运转得非常好,关键还是有没有好的作品。”
音乐选秀节目是乐坛一大造星工厂,早期如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中国大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都为华语乐坛输出不少人才,包括林宥嘉、萧敬腾、徐佳莹、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张杰、华晨宇,都已成为偶像。
对于音乐选秀节目的造星能力和观众的审美疲劳问题,本地知名音乐人李偲菘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认为,音乐选秀节目不能太多太密,否则选手一定被分薄,水准肯定受影响。“节目水准参差不齐,产生的艺人也水平不一,如果水平不好,就算是冠军又怎样?”
他把《声林之王》参赛者年龄设在30岁以下,亲自面试每一个选手,发现年轻人听的歌跟他的审美有极大不同。“比如他们听饶舌,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主流,可是对电视观众,饶舌还是另类的。整个音乐市场有着巨大的改变,这是以往我们做节目在高塔内不会发现的。”
李偲菘指出:“有些电视台要参赛者签约电视台经纪部,每一季有这么多选手,公司有没有能力消化这么多艺人?有没有好好规划他们的歌唱事业?有些签了约只做商演,第二年公司又签一批新人,就这样循环,这是最可悲的现象。”
2012年开始的《中国好声音》是2.0时代,用专业的乐队和音响,将这类节目的音乐素质提升到以前没有的高度,林一迅指在一定程度上,《好声音》提高观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的门槛,加上多位顶尖歌手担任导师,无论选秀制、音乐制作、导师等级,都上一个台阶。
林一迅做了七季《中国好声音》,他透露:“《好声音》最大的挑战是,可以被挖掘的年轻歌手越来越少。每年要找到新鲜的、演唱能力达到我们节目标准的,是我们遇到的难度,只能花更多时间去找。”
中国大陆这么多选秀节目,上网一点就能看,《声林之王》如何吸引观众?如何媲美?詹仁雄的答案很实际:“我们没有要做到跟中国大陆一样的水平,这是不可能的事,制作费就相差十几倍。我也没有要跟谁做比较,只要超越台湾,在台湾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规格,就好了。”
导师资格受质疑
节目多了,对导师的需求量也增加,但是不是每一个都有资格当导师?一些节目的导师就被质疑。邓紫棋去年加盟《中国新说唱》(原称《中国有嘻哈》第二季),有网友问:“这节目是中国有嘻哈还是中国飙高音?”黄晓明和章子怡曾分别担任《中国梦之声》和《中国最强音》导师,网友纳闷:“是教演戏还是教唱歌?”刚在上周六播出的《创造营2019》,之前宣布导师有苏有朋和郭富城,网友吐槽:“是要打造上世纪风格的偶像男团?”
“快餐”式偶像
对于自己的赛后发展,卓猷燕很坦然,因为她觉得参加比赛的心态要正确。
比赛后的发展靠自己
《超级星光大道》从2007年到2011年做了七届,之后台湾没有这样的音乐选秀节目,直到去年的《声林之王》。作为这两个节目的制作人,詹仁雄在音乐选秀节目有丰富经验,但他受访时坦言仍有很多挑战。
詹仁雄持不同看法:“你找一个稍微资深一点的导师,他的审美就和年轻人不太一样。”所以《声林之王》的固定导师林宥嘉和萧敬腾,还有每周嘉宾导师如杨丞琳、徐佳莹、A-Lin,都40岁以下。
李偲菘也指节目细分,观众可以更深入了解不同的音乐类型。詹仁雄提出节目细分,赛制上比较容易比拼,“嘻哈跟慢歌怎么比?陈绮贞跟张惠妹怎么比?所以细分是好的。”
选秀节目在短短一季,通过高强度的曝光,打造一个全新的偶像,但这种“快餐”模式的问题也明显。
音乐选秀节目越开越多,不少节目也做了好几季,制作上面对不少挑战。
李偲菘说:“导师要严格选择,要找对的,有些节目为收视率找年轻偶像,但也要考量他们是否适合,否则就没说服力。”
音乐选秀节目是乐坛造星工厂,但是节目越来越多,观众记得的歌手名字却越少。《中国好声音》导演之一林一迅认为,近两三年的选秀节目更细分,可能是3.0时代。他说:“这个趋势对华语乐坛有帮助,让大家接触各种音乐类型,尤其小众音乐。”
李偲菘也说,这些节目可以把乐坛推向另一个高度,但他发现大部分节目都是改编旧歌全新演绎,他希望听到更多的原创歌曲,建议赛制上可以融入唱新歌环节。他说:“节目有更多的创意,才能带动整个歌坛。”
节目越来越多,制作规模也越来越大,但从这些节目走出来的歌手,走得稳走得远,甚至名字被观众记得的,却越来越少。像《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冠军梁博和第四季冠军张磊,人气早已不在,你又是否记得上一季冠军是谁?
音乐选秀节目走来十多年,不管如何改变,林一迅相信依然对音乐素养的普及有帮助,让大众听到各种不同的音乐和好的作品。
选秀节目进入3.0时代
针对选导师的考量,林一迅说:“《好声音》请的导师在华语乐坛有一定地位,我们可选择的就比较少。一些年轻歌手很有流量,但在《好声音》的层面不是首选。”
近两三年的选秀节目更细分,例如《创造101》《偶像练习生》《以团之名》打造偶像团体,《声入人心》是美声男团,《即刻电音》顾名思义选电子音乐制作人,《中国新说唱》针对嘻哈族群,《这就是原创》强调原创歌曲,林一迅说这可能会是3.0时代。“这个趋势对华语乐坛是有帮助的,让大家接触各种音乐类型,尤其小众音乐。”
网路族群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听什么音乐,电视选秀节目必须跟进。詹仁雄说:“我们都在适应,流行走到哪儿,我们就乖乖跟着走,不要觉得还是老歌比较好听,要去听年轻人在听什么歌,去理解他们要什么。”
林一迅也提到:“单纯的情歌,《好声音》前几季已经挖掘得很深,所以我们开拓年轻人喜欢的音乐,例如前年的张泽,他是Beatbox国际大赛冠军,还有去年‘打包安琪’的黑嗓女生、重金属曲风,都是新鲜的音乐角度。”
节目模式和内容与时并进
卓猷燕用一个有趣的比喻。“很多人去麦当劳一定点芝士汉堡和薯条,这是历久不衰的招牌餐,但有多少人能成为芝士汉堡和薯条?我们更多只是季节性的促销品。”但她没有气馁,因为透过比赛,她可以到更多地方唱歌,开拓视野,也提升演唱水平,都是宝贵的体验。